行走三秦大地
中年退休,为了打发时间,安顿身心,我选择了且行且看的生活。走的多了,就形成明显的格局,包括终南山下的家乡,水北山南的三秦,五湖四海的九州。部队多年的政工习惯,在更大的天地里见识更多的事情后,很容易受到感染,总会发出感慨,有了边行边记的冲动。回望家乡,写的多是乡情旧事;打望九州,写的多是山水文章;行走三秦,则有意在捕捉和期待更大的变化。
出门行走,开始是为了散心,冲着朋友去的。2021年4月,先后到汉中、白水,看自然山水,循人文古迹,看的津津有味,连忙写出两篇文章,一篇在陕西日报刊发,一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一下子来了兴趣。很快又跑到浙江、广东、贵州,自驾榆林、安康等地,找到事做,忙了起来,心头的阴云慢慢散开。
那年8月,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马上入职陕西省慈善协会。在这个平台上,行走参与善事,可以深入区县村社,下到田间地头,参加系列活动,能看到最一线的事,结识最基层的人,写下不少讴歌乡村振兴、礼赞凡人善举的文章,并在陕西日报“群众网”、《善天下》杂志上开设了专栏。
2022年5月,西安日报组织采风,我第一次加入其中。之后,跟随中国散文学会到商洛、泉州、重庆多地进行采风。蜜蜂跟着花儿飞,我也奔着三秦大地的风景走,或随季节出门看花,或追名胜打卡看景,每次行走都作文以记。为了写好石泉县的桑蚕、为了写活柞水的银杏,一周之内分别跑过两次;为了去看洛南的那棵寿柏,在雨中行车两个多小时,在大雾中穿越秦岭主峰;为了写好树花菜的文章,深入大山角落,与热情的农家老哥,坐在苍蝇堆里吃饭,一手拿着扇子,一手端着饭碗。
源于心中的热爱,继承部队的作风,这样的行走,没有周末和假期,全年都在路上;多是自驾出行,自己创设条件和解决困难。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省内走出十几个小圈,走过90多个区县。先从点到面,力争很快跑完各地;再从面到点,想发掘更多的典型。我愿意干这样的事情,一直乐呵地走在路上。
我为自己绘制了一张行走三秦的地图,从各地市到各区县,从各热门景点到边角旮旯。看了黄河、黄土高原,汉江、秦巴山脉,水太极、波浪谷等,体验了异常分明的三秦风貌;参观了白云观、司马迁墓、仓颉庙、张良庙、郑国渠、洛惠渠等名胜景点,感受了人文荟萃的深厚底蕴;参观了宝成铁路纪念馆、引汉济渭工程、龙门钢厂、授时中心等重大项目,捕捉到时代进步的强劲脉搏;看了黄土高原顶上的梨园、秦巴山坡的稻田、沙苑地上的果园等农业项目,体验到战天斗地的激越豪情;参观了榆林的幸福家园、商洛的慈善项目、安康的慈安桥等,与协会的慈善人士为伍,向基层的爱心人士学习,见识新时代大手笔捐款的慈善家,也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三秦的美景、善事、好人,美了我的视野,壮了我的豪情,成为我的创作主题。
你走向世界,世界也会走向你;你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你。开始时,每到一地,每发一文,我都会在微信圈里显摆一下。一些关心我的人,从朋友圈里发现我的行踪,感受我的心情,为我的顺利落地而高兴。之后,我把文章整理成书,接连出版,并邀请朋友们参加新书分享。通过这些努力,慢慢成了一个中年退休的旅游爱好者、一个有着农村情结的乡村关注者、一个在带着院校文人气的散文写作者。
必须承认,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的行走多浮在面上,关注还不够深入,所见所记多是浮光掠影;心里的农村记忆已经模糊,对新农村的发展只能看个热闹,提供的支持也是杯水车薪;纸上得来的那点知识,凭经验做出的判断,到了生动的实践面前,常常相形见绌、捉襟见肘。
行走大地,对我来讲,直接的意义是,打开更大的世界,饮服山川草木,感受发展力量,寻找更多碰撞,写出更多文字。一路上,接受新朋旧识的帮助,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收获感动,自然想倾情回报。至于以文发声、借文助力,原是感动的凝结,多是冲动的喷涌,有真诚的底色,少艺术的意韵,难免有所疏漏,甚至会有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