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洛惠渠
深秋,追着满山的秋黄,跑到洛南打卡。行观三秦进入第四年,跑了90多个区县,想尽快先跑遍各县。这一站,心里念叨的是那两个小镇。没想到,到仓颉小镇下车的第一眼,不经意间看到半山坡上的“洛惠渠”。
两年前到大荔,一位水利散文作家,陪我一起参观了那个已经列入世界水利工程遗产项目的龙首渠。黄土高原伸向渭河谷地的坡原上,有一片平展展的沙土地。西边的铁镰山挡住北洛河,迫使它向南向东绕了一个大弯,让这里成了干旱的孤岛。北方来的风,吹干了骨子里的水分,留下沙土和盐碱,还有百姓的苦涩与无奈。
早在西汉时,朝廷就想引洛水穿山上塬,灌溉稀薄的土地,冲洗地中的盐碱。作为天字一号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是在连绵的土坡上挖出几十里的大口子。可惜,沙土坡容易塌陷,几万人像蚂蚁一样,好不容易肩扛手拎,把土从沟里挖出来,堆在堤边,却被风一夜吹下去不少。一年又一年,人力还是抵不住自然的风吹和沙漏,最后无功而返。后来,通过在沙土堆里挖井渠,一截截在沙土下挖洞子,用柏木作支护,勉强把水引了过来。这项号称“世界第一”的井渠工程,因为洞口小,引水少,当时并没顶上大用。从那以后,历朝历代想有作为的帝王,都盯着这片土地。北周再次大兴土木,让引水工程初见规模,在关中的白菜心里建起粮仓,大大提升了国力,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1934年,战乱之中,杨虎城、李仪祉等有识之士,再次召集当时的精英人才,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沿古渠疏通和修建了洛惠渠。他们在横渠里铺设轨道,把沙土运出来,把石头运进去,用石头砌墙箍顶,有效防止了涵洞的坍塌和渗水。历时13年,动用了三省18县的数万民工,花费不计其数。义井分水站附近,现在还有一个藏银楼,用来存放工程所需的银两。今天的洛惠渠边,还住着当年修渠人员的后裔。
真正实现古人梦想的,还是解放后的壮举,特别是后来盾构机的应用。截至1990年,该灌区有支渠18条235公里,斗渠249条932公里,受惠面积超过80多万亩。昔日的沙苑,成了甜蜜的果园,大荔西瓜和冬枣成了驰名九州的佳品。时进隆冬,雨水减少,总干渠里仍有两米多深的水流,通过三个分水渠,层层导流,像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一样,滋养干涸的大地,给百姓带来好光景。
早就知道秦岭南边还有一条洛水,是河洛文明的源头,却没想到,这里也有一段与天抗争的“人工天河”。水向低处流,发源于秦岭的南洛河,顺着河沟,向东南流去,急坏了附近梁塬上的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旧社会曾留下许多无奈,“有女莫嫁梁塬汉,吃水更比吃油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新中国改天换地,激发起群众的巨大豪情。1958年,当地决定在洛水上游拦坝,抬高水面,然后顺着梁塬边的山肩,开凿引水渠,用自流的方式,引水上塬,彻底解决塬上的缺水难题。
这样重新安排山河的计划,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工程。县长骑着毛驴到省城,争取到经费支持后,县委县政府抽调3300多名民工,带着最原始的钢钎铁锤、扁担笼筐和破旧的架子车,开进现场。没有测量仪器,就用最原始的“三点一线”目测法,确定了引水线路。没有工程材料,就地办起水泥厂、石灰厂和炸药厂。
大山的骨胳到哪都一样坚硬,洛南的山,表面却有大量的风化碎石。随着震天的爆炸声响起,碎石像泥石流,瞬间淹没眼前的一切。为了让水渠穿过山坡伸出的“老虎嘴”,洛南人拿出劈山的精神。“流沙台”是一个没法啃的散骨头,刚凿出水渠,不一会儿就被流沙乱石填满。困难如山,你不打倒它,它就一直立在你的眼前。人的精神上来了,再高的山,也会被踩到脚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在无法立足的山坡上,开凿133道深沟,凿出3条隧洞,架设13座渡槽,通过30多公里的水渠,实现了千年的梦想。通水的第二年,梁塬上的粮食产量便翻了一番,旱塬上破天荒地种出了稻子。
站在仓颉小镇的广场前,看到一条大河在眼前,一条小河在山上,形成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听到县文联邱老师介绍,得知先后有21位英雄为此献出生命,100多位留下伤残,我的心里猛然一怔,决定上山去凭吊一下英雄,和他们留下的辉煌。
山坡上柿子正红,似乎在抒发着老一辈拼搏者的心声。新修的水泥台阶,一级一级通上去,承载着后来者的铭记。爬到坡上,却一下子没看到水,也没看到渠。邱老师说,渠就埋在这小路边,下面是一米七见方的水泥涵洞,水就流在这些大树下。60多年来,源源不断,浇灌着十万亩良田,保障着十万人饮用。
风化的碎石,顺山滑下,堆在坡坎上,早已抹去悬崖上的痕迹。站在“老虎嘴”的阙口,看着水渠隐约的曲线,心里涌出一句话,这是一条神奇的小河。它比脚下的母亲河,仅仅高出几十米,就管了这么大的用。而这几十米的抬升,却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转过弯,终于看到一段让人激动的流水,一下子让我想起太行山麓的红旗渠。邱老师说,我们的洛惠渠虽没红旗渠那样的规模,却比它早,当年河南的建设者还曾来此取经。红旗渠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奇迹,成了红色精神的教育高地。而我们的洛惠渠,大部分埋在土里,像长在了山里,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也许,县城里的孩子,有人真会以为自来水是自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部分洛惠渠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体会修建的艰辛,汲取奋斗的精神,则是它给我们的另一份宝贵赠予。
第二天早晨,绵绵秋雨中一起吃洛南烩豆腐时,我感叹道,白水有仓颉庙和豆腐泡,洛南也有仓颉遗址和烩豆腐,真是仓颉同源,豆腐同好。郭老师说,白水有一棵仓颉手植柏,我们这里也有一棵五千年的古柏。邱老师补充道,我们这里发现的猿人遗址,比蓝田猿人还早。联想到大荔有洛惠渠,洛南竟然也有洛惠渠,我越发觉得一切都这么神奇,以秦岭为轴,华夏文明源头上的许多事情,对称地分布在南北。到了洛南,好像就能找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