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王长安,今年56岁,家住在一个小县城。
年轻时,我在县里的一家机械厂当工人,后来工厂倒闭,我靠着那几年攒下的点钱,在小县城里开了个五金店,生意不算火爆,但也能勉强维持生计。
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五金店交给了一位远房亲戚打理,我每月收点租金,再加上退休金,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我早年丧偶,妻子在十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儿王琳,现在在省城工作,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对我挺孝顺,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看我,平时也经常打电话问候。
我还有一个弟弟,比我小六岁,名叫王长河。
我们兄弟俩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早年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斜给了他。
我初中毕业后就被送去学手艺,而他却被供上了中专,后来进了县城的事业单位,现在也退休了,日子过得比我还好。
但他一直觉得我这个做哥哥的“应该”帮衬他。
他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侄子王鹏,今年24岁,大学刚毕业,在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前几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王鹏刚入职,工资不高,租房太贵,让他暂时住我家里,等稳定下来再搬出去。
我听完后,心里就有些不舒服。我家虽然在省城,但房子是我女儿王琳买的,虽然她允许我住,但这终究是她的家,怎么能随便让别人住进来?
再说了,我和弟弟的关系这些年并不算好,他一直觉得我欠他的,逢年过节总向我伸手要钱,侄子小时候上学、补课,他都让我赞助,说什么“哥哥帮弟弟是应该的”。
可当年我女儿上学时,他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说过,更别提帮忙了。
想到这些,我直接拒绝了他。“长河,不是我不帮忙,房子是我女儿的,不是我的,我不能随便做主。”
弟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语气冷了下来,“哥,你当年怎么对我的,我都记着呢。你现在不肯帮鹏子,以后你老了,休想让我儿子管你!”
电话挂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亲兄弟,竟然到了这一步……
02
其实,弟弟的这番话,我并不意外。
从小到大,他一直觉得我是个“理所当然”要为他付出的人。
我们兄弟俩从小就被父母区别对待。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总说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而这个“唯一的机会”自然落在了弟弟身上。
我记得那天,父亲让我收拾行李,带着我去了镇上的一个五金铺,让我拜师学艺。他拍着我的肩膀说:“长安啊,家里供不起你们两个读书,你是哥哥,就要让着弟弟。你学个手艺,将来还能养活自己。”
我低着头不说话,心里却很委屈。
可是委屈又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听从安排,早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
而弟弟呢?他从来没有体会过我的感受。他穿着新衣服,背着书包,昂首挺胸地进了县里的中专学校,成了村里人羡慕的“文化人”。
他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而我只能靠自己打拼。
后来,我凭借学来的手艺,在县里的机械厂找了份工作,挣得不多,但起码能养活自己。
我努力攒钱,结婚、生子,日子虽然清贫,但也有一份踏实。
然而,弟弟却从不把我当兄长看。
他结婚的时候,父母把家里唯一的一块老宅基地给了他,而我只能在外租房住。
“你是哥哥,照顾弟弟是应该的。”母亲理直气壮地说。
我苦笑了一下,没有争辩。
可让我寒心的是,后来我妻子生病住院,需要一笔手术费,我鼓起勇气向弟弟开口借钱。
当时,他在事业单位工作,收入远比我高,可他却皱着眉头说:“哥,我手头也紧,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们根本不是平等的兄弟关系。
我是他的提款机,是他的靠山,但当我需要帮助时,他却连一分钱都不愿意拿出来。
侄子王鹏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性格娇惯,自私自利。
小时候,他来县城玩,我买了零食给他吃,可他吃完后还嫌东西不好,说:“姑姑家比你家好多了。”
那时候,我就知道,这孩子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看轻”我这个伯父。
如今,他找工作后,竟然也毫无愧疚地想住进我家里,享受免费的住宿。
而且,他连个电话都没打给我,全是弟弟在安排。
他根本没觉得,他住进来是“麻烦”我,而是“理所当然”。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拒绝的决定。
03
挂断电话后,我的心情低落了许久。
晚上,女儿王琳打电话过来,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她。
电话那头,她沉默了几秒,然后冷冷地说:“爸,你做得对。他们一家人从来没把你当回事,现在有求于你了才想起你。你要是答应了,他们以后就会变本加厉。”
我叹了口气,说:“可他毕竟是我弟弟……”
“那又怎样?当年你求他借钱给我妈治病,他帮了吗?”王琳声音有些愤怒,“爸,咱们不要再心软了。”
我沉默了很久,最终点点头。
是啊,过去的日子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亲情不能建立在一方的无底线付出上。
第二天,我收到了弟弟发来的消息:
“既然你不愿意帮鹏子,那以后你老了,也别指望我家管你。”
我看着这句话,笑了。
我从来没指望过你们。
我的晚年,有我的女儿,有我的生活,我不欠你们什么,也不需要再去迎合你们。
我终于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