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于元朝,却落在曾经南宋的疆域范围内,于是一降世便被打上了南人的印记。江山虽易主,脚下的土地依然是故土,故国却遥远朦胧得像一个触不可及的概念。这种割裂感是元中期许多“南人文士”的共同特征。他们往往一生都纠结自己的身份,究竟归属何方,选定后又该如何面对无法消弭的文化隔阂。
揭傒斯,字曼硕,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为“儒林四杰”,亦是“元诗四大家”之一。其父是宋朝的乡贡进士。在尚学家风影响下,少即通今博古,文学造诣远胜于同龄人,小有声誉。后为生计,出外游历。
二十岁初,行至湖广地区,遇到了湖北宪使程钜夫,受其青睐,被收入门下,还结为姻亲。后与程的好友湖南宪使卢挚也私交甚笃。二人对他日后的仕途和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影响。
黄鹤楼前鹦鹉洲,
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
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
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
独向南池看白鸥。
——《梦武昌》
首句点出地名,黄鹤楼和鹦鹉洲皆位于武汉。梦中恍然回到了昔日游玩处。苍山斜穿入三湘汇聚之地,暮色浸染楚地湖泽的水面。鼓角声声,那份雄浑之力似能使大地振动。群舟归来时密密匝匝,船帆来不及收下显得错落不齐。末句则是清醒后,感伤和朋友聚少离多,只能独自望着南池自在的白鸥。上文提过,揭傒斯正是在湖广,结识了恩师与诸多益友,彼时应酬唱和,云天高谊,何等畅快。故而对武昌情结深重。
▼

元 佚名《青山竹阁图》(局部)
延祐元年,在元明善、李孟等人的举荐下,其被授翰林国史院编修,正式开启了仕途。
高邮城,城何长?城上种麦,城下种桑。
昔日铁不如,今为耕种场。
但愿千万年,尽四海外为封疆。
桑阴阴,麦茫茫,终古不用城与隍。
——《高邮城》
高邮城位于今江苏附近,在宋元战争中饱受战火摧残。揭傒斯进京时途径此处,见到城上种麦,城下植桑。感慨以前坚不可摧的城墙,现在却是耕种之地。愿国土安宁永固,不再需要城墙与护城河,而桑田繁茂,麦穗两岐。表达了对战争止歇、海晏河澄的美好祈望。
天历二年,元文宗在大都立奎章阁学士院,用以置古玩和纳藏书,荟聚天下英才。首擢揭傒斯为授经郎,时常与其同赏珍玩,礼遇有加。
汀洲春草遍,
风雨独归时。
大舸中流下,
青山两岸移。
鸦啼木郎庙,
人祭水神祠。
波浪争掀舞,
艰难久自知。
——《归舟》
当春草覆盖水中小洲,我也冒着如丝细雨踏上归途。大船顺中流而下,速度快得两侧青山像在划动。乌鸦盘旋啼鸣在木郎庙的上方,水神祠里人流如织,争先献祀。波浪突然翻腾,使得船身打晃,久久忍受着这不安的处境。
这是首五言纪行诗。前三句描写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令情景跃然眼前。末句双关,借当下乘舟的感受,喻乱世给人造成的不安定感,似阴影蒙在心头。
▼

元 佚名《青山竹阁图》(局部)
寒向江南暖,
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
须道江南好。
——《秋雁》
仅看诗题应当很难想到此诗,似写秋雁,却意在借譬讽刺。冷了飞到江南避寒,饿了到江南觅食。就少说江南不好,多念江南的好。借秋雁的习性,讥讽那些享受江南水乡的供给,却以怨报德,排挤南人的异族统治者。
至顺元年,揭傒斯被授艺文监丞。至元六年,迁奎章阁供奉学士。至正二年又升为侍讲学士,主修国史。次年致仕。又被召回拟前朝史,积劳成疾,未待全部完成就辞世了。被追封豫章郡公。
儒家的传统价值观构成了揭傒斯的内核,他十分关注民生。途径灾区,会将所见情形写进诗中,表达对灾民的关心和怜悯。同时批判地方横征暴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天灾人祸双重压力之下,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惨状。
揭傒斯重视诗词的教化功用,主张应该先修身,磨炼自己的心性,然后再化无形的精神意识为有形的文字。作品所反映的格调应与作者的品格、审美意趣相符,阅之如见其人。
▼

元 佚名《青山竹阁图》(局部)
元仁宗与文宗二朝,推行汉化和文治,南人文士的地位和待遇较其他时期有明显的提升。如果没有遇到赏识他的明主和恩师,揭傒斯或会早早隐入山林。
在大展经纶的机会来临时,揭傒斯选择抓住,毕竟元政权已稳固,复国希望渺茫。得偿所愿后,满足感渐渐覆盖了过往耳闻目染的惨烈景象,自动为统治者渡上一层好感滤镜。
对得到重用心怀感恩,这心态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尽头。倦鸟纵使归林,闻召,仍欣然而往。
为元廷效力,曾让其陷入了是否背弃儒家忠义、气节等道德要求的自我怀疑。或许是认清了现实后的妥协,又或者是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他最终决定顺势而为,成全自己的用世之志。
从此,在所行之路上走得义无反顾。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