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担心离开世间而没有留下可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声。”
-- 原典出自《论语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本章谈君子之疾,君子也有担心的事,视之为“疾”。君子“疾”什么?没世而名不称。
没世,离开世间;名不称,名声得不到称扬。
难道是,孔子也求名?不是亲口说过“不病人之不己知”?为己之学,不求人知,只在自修嘛?
乍看矛盾,深入想想,“名不称”,是因为什么?因为无“实”。古之人,名、实相符,名是实的反映,实至方能名归。
疾名不称,正是疾实不至;疾实不至,正是疾德不立。
而且,担心“名不至”的时间点也很重要,“没世”。
没世,离开世间。这里省略了主语,若补上主语,当为“人之身”。即人的一切身行都已结束,世间是否还有美好的名声流传,所行所言是否还能在千百年后鼓舞激扬后来之人?
不错,君子也顾惜“名”,但与常人不同。常人求“当世之名”,君子求“没世之名”。求“当世名”者,欲得其利;求“没世名”者,必修其德。
名不称,实是德不立。君子担心,终其一生,没有立德、立功、立言,没有为后世留下善言嘉行。
▼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既然君子有此疾,该当如何做呢?便在此身、在此时、在此处,切磋琢磨,进德修业。以百年之身,建不朽之名。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个君子倘若没有仁心仁德,如何称得上君子之名?君子之仁,不在朝暮,而在千载。令闻广誉,跨越时空馨香不去;流风余韵,陶铸百代君子贤士。
五百年后,司马迁去到曲阜,以赞词与此章遥相呼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岂非正是因为常人求当世名,而君子求没世名?常人“没则己焉”,君子则“身没名扬”。
孔子留下了什么名呢?千古木铎,万世师表,可谓至圣矣!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