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世明诗|(四十三)“决去岂我志,知止亦所谙”——虞集

翻蓁熙 2024-08-23 16:58:57

在元朝的民族政策之下,汉人文士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但受传承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仍有很多愿意出仕立名。相信文化交流、融合的力量,会将他们再一次带回权力的高位,遂纷纷以身作桥梁,直到无法承受的重量落在身上。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祖上几辈都才望高雅,其父虞汲为躲战祸举家逃难至崇仁县,将他送至相识的大儒吴澄门下学习。

大德六年,被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之后任国子博士、从仕郎、太常博士等职。延祐六年,转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

南阜小亭台,

薄有山花取次开。

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

莫惜春衣坐绿苔。

若待明朝风雨过,

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南乡一剪梅》

在南边坡上有座亭台,山花陆续开放,迫不及待地邀请好友熊少府,无论天气如何都要来同赏。随意席地而坐,把酒言欢。如果要等风止雨歇,恐怕不是你我二人距离过远无法相见,就是春时已经过去了。

尽管内容是记叙日常生活,却能从中感受到其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元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局部)

泰定四年,虞集前往元上都,为大臣们用双语释经,能力得到一致认可,连拜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青云直上。

徒把金戈挽落晖,

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

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

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

大不如前洒泪时。

——《挽文山丞相》

这首七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多处用典,借古悼今,表达了对南宋最后的丞相文天祥的敬仰之情。首句金戈挽落晖是先秦鲁阳公的传说,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而一个“徒”字道出文丞相的最终结局,寡不敌众,被囚禁入狱。颔联用了著名谋士张良和诸葛亮的例子,身怀巨能却时乖命蹇,所行之事未如愿。鼎湖乃传说中黄帝铸鼎之地,曾有龙于此接引黄帝。如今被乌云笼罩,再也看不见真龙身影。月亮照彻墓前的华碑,您的魂魄迟迟未归。末句引东晋新亭对泣之事典。如今不需登亭远眺,山河被践踏,状况甚至不如前人悼哭之时。

天历二年,虞集奉元文宗之命开奎章阁,任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后擢升为翰林直学士。他深得文宗的信任,时常召问,又凭自身才能和努力在北方文士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使南方文人的地位有所提升。期间,还与柯九思和马祖常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屏风围坐鬓毵毵,

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

忽听春雨忆江南。

——《听雨》

雨夜独坐在屏风当中,稀梳白发昭示着我的年迈,长夜漫漫,唯有摇曳的红烛光陪伴在侧。来京多年,一些性情早已淡忘抛却,却在这场春雨里忆起遥远的江南。

元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局部)

奎章阁受到皇帝重用,自然会遭其他文臣的嫉恨,总想借由生事。挚友柯九思遭到弹劾后,自请去官归乡,朝堂氛围变得让人不安。至顺三年,文宗去世,其失去了政坛最重要的倚靠,愈发孤苦仃俜。

元统元年,虞集以病求致仕,获准后回到临川颐养天年。

江山信美非吾土,

漂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

不堪梦觉听啼鹃。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寒食节祭祖,深感前尘如梦。如今被蒙元统治的江山依旧秀美却非我故土,我漂泊停驻太久了。虞集祖籍在四川仁寿,少时随父迁到江西。此处的乡愁是对蜀地。分明山峦与房屋甚至曲折的水滨都与故乡无异,但醒后听到杜鹃的哀啼仍难以释怀。

在高压政策下,与良师益友及学生互相支持,发展出自己的一门势力。自身显达的同时,尽可能帮助南人文士,在奎章阁里立身,也替皇帝招揽了许多英才,可谓仕元文人中的典范。晚年广交道士,渴望获得几分他们的闲适与豁达,终也得偿。比一些王朝鼎盛时的文臣都要幸运。

元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局部)

仕进前期,他对元朝的统治成效是认可的,认为“天下翕然,同心达顺”。这种态度在诗作中也得到体现,创作了不少的应制诗,算得上当时的“御用诗人”。

他受朱熹诗教理论的影响颇深,推崇温舒雅正的文风。在遗民群体之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供我们想象那个恩威兼济的时代。

南宋亡国时,虞集不过一稚子,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让他体验。长大后选择适应环境,去成一番功业。半世之后,发现消弭不了客观存在的隔阂,于是变得消极。没能真正实现的志向与年少被迫离开的祖籍地,共同构成他生命的原乡,对他无所适从的心灵予以归召。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