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十七)《宣示表》

翻蓁熙 2024-08-16 16:52:39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与其齐名,并称钟王,名号在他之前的便是钟繇。钟繇可谓是热爱书法胜过生命的第一人。

晋人虞喜在《志林》中记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搥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因为借不到书论而气到吐血,在朋友故去后,冒着死罪也要盗墓求得书论《笔法》,用来精进自身书写水平的这一做法可谓疯狂。

然而历史总是相似的,成为一代宗师的钟繇逝后,其弟子宋翼为求得书艺大涨,又从恩师墓中盗走钟繇所著《笔势论》。

王羲之的堂伯王导、叔父王廙,就算抛弃宗庙家园,也要将钟繇的《宣示表》、索靖的《七月二十六日帖》折叠夹在衣服中过江。少年王羲之得益于此,在乌衣巷中,这两本法帖便成为书圣成长过程中的奠基石。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他博学众长,取各家笔法,集东汉名家大成,笔下出现了秦汉从未出现的楷书。

《书断》称其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可惜的是,所著《宣示表》无法以墨迹面向世人,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图一)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的临本摹刻。

图一 《宣示表》

王羲之临本在北宋时期藏于内府,刻本最早记录于宋《淳化阁帖》,徽宗时再收入《大观帖》。刻石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相传明代晚期,有人才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

《宣示表》原石(图二)出土后,清代画家金农在背面刻写了题跋。并评价道:“清瘦如玉,姿趣横生,绝无平生古肥之诮”。然而“清瘦如玉”却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宣示表》中短而肥的形态相左。

图二 《宣示表》原石

相较于其他作品而言,《宣示表》显示出了较为成熟的楷书特征,左右波挑分明,出现了勾、折、点、提等笔画,用笔有一定的粗细长短变化,点画形态丰富,字体取横式,敦厚而宽实。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的创作风格,进而也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在《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中录“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宣和书谱》评价钟繇书法:“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