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二二五)孔子论治道:道之行废

翻蓁熙 2024-08-09 15:48:48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表态说:“季孙现在己经被公伯寮的谗言动摇了心志,我有能力帮助清理门户。”孔子说:“大道是否得以推行,是时运决定的;大道是否废弛,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又怎能影响时运呢?”

-- 原典出自《论语 · 宪问篇第十四》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是一个事件,如果要为事件加一个背景,便是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推行的“堕三都”计划。

春秋时的鲁国,“三桓”把持朝政,鲁君被架空,“三桓”拥有各自的城邑,高墙坚壁,自成一体。孔子担任大司寇期间,想借着“堕三都”,拆毁三家城墙,解除封邑的武装力量,把权力收归鲁君。

但谁会那么傻,拆自家城墙呢?当时在“三桓”城墙之内,各有管事的家臣,家臣势大有时也会据城作乱。比如,季孙封邑就先后发生过阳虎、公山不狃等叛乱事件。所以,“三桓”对孔子的建议表示支持,同意以国家的力量整治三家的乱臣。

这段对话涉及五个人物,分别是公伯寮、季孙、孔子、子路、子服景伯。

公伯寮,孔子弟子。虽然在此章并不光彩,但《史记》中仍将公伯寮列为七十二贤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将他开除出孔庙,原因恐怕就在此章。

季孙,季桓子,鲁执政国卿。

孔子,大司寇,主持“堕三都”。

子路,时任季孙家宰,“堕三都”计划的执行人。

子服景伯,鲁国世袭贵族,“三桓”之一的孟孙氏族人,与孔子交好。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应该就是把“堕三都”的实际情况向季孙报告,子路虽为季氏家宰,更是孔子学生,“堕三都”最终是为了强公室,弱私家。季孙于是有“惑志”于子路,不再信任子路,也意味着不再信任孔子。

子服景伯因为是贵族,所以得以知道这一情况,出于对孔子的支持,愿意帮助清理门户,将搬弄是非的公伯寮处死正法。

事情发展到这里,各方反应都很正常,子服景伯的提议也很合理。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孔子的回答却很特别,不提人,不提事。跳过人与事,直接谈“道”。“道”,孔子欲行之道,即恢复王道之治。“道”是不是行得通,是被推行还是被废弛,不是由一两个人决定的,而是“命”,“命”是时、势、运的结合。

“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又怎能影响“命”呢?“道”能不能行,不取决于季孙的信疑,不取决于公伯寮的谗言,不取决于子服景伯的力量,取决于时、势、运。行哪条“道”,是时代的选择,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即便没有公伯寮,还会有其他人;即便没有“三桓”,还会有“六卿”、““七穆”,春秋大势决定着大道的行废,打击公伯寮,起不到任何作用。

孔子一生真正执政只有在鲁国的五年,拆了两家城墙后,“三桓”醒悟,拒绝再拆,“堕三都”功败垂成,孔子想归政于鲁君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堕三都”失败后,紧跟着就是孔子去鲁,周游列国。道之行废,在命。但至少,在将行将废之间,从未放弃过努力。孔子知命安命,不怨天尤人。

至于公伯寮,虽然由于孔子的淡化,没有被“肆诸市朝”,但载之《论语》,已然于千百年间被无数次地“肆诸市朝”。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