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行书千卷,兰亭独摘头筹。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携子侄与山阴好友在会稽兰亭行修禊礼,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王羲之微醺之时应好友谢安、名僧支遁要求,为此诗集草就了序文手稿。
据说王羲之本人对此件作品十分满意,曾重复书写几遍,总也达不到当日境界,便将此手稿视作传家宝,流传后人,直至第七世孙智勇禅师涅槃后赠予弟子辩才。
唐太宗听闻此事,为求得此稿,便有了“萧翼赚兰亭”的传说,辩才为此气到吐血而亡。而后,太宗皇帝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各自字摹拓数本,赠予皇族宠臣。太宗驾崩,真迹便作为殉葬品永沉昭陵,世人再无窥探可能。
《法书要录》记载《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少年善书,从其叔父王廙研习书法,后跟随卫夫人学书。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形成了其独特的书写风格,“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可惜天灾人祸,王羲之无一纸真迹留存于世,现存书迹均为临本、摹本。有刻本《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版)、《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其中以冯承素版的《兰亭序》“神龙本”(图一)为最佳。元代郭天锡跋“神龙”《兰亭序》“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宋代米芾更是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图一 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图一 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图一 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兰亭序》(图二)全文共三百二十四个字,二十八行,每行十一到十三个字不等。作为一份手稿,它获得了世人的最高评价,它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随兴书就。王羲之几十年对于书法的理解,在微醺之时肆意展现,通透洒脱。一纸兰亭,千年传颂。
图二 《兰亭序》局部
▼
《兰亭序》作为行楷典范,点画断续鲜明,相较于楷书,增加了游丝,动势明显,字字独立却气脉相连,似断非断,太宗赞其“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有攲侧之美。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师随笔》中赞其“古今章法第一”;全文二十个“之”字,求同存异,点画情趣盎然,无一雷同;帖中无一字平正,无一横水平,无一竖垂直,确给人以奇特的中正之感;蚕茧纸和鼠须笔的搭配,软硬结合,柔刚并济,轻重缓急,提按转折明显,向观者展示了其灵动鲜活的书写韵律,令人沉醉其中。
王羲之追求“平正安稳”,反对恣意狂乱的笔法,于混乱的世道中,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令人赞叹。
唐太宗撰《王羲之赞论》,称其“详查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千余年来,后人对于王羲之的敬仰与尊崇有增无减,自一九八四年起的农历三月初三被定为“书法节”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来自海内外的书法家们汇聚一堂,交流书写心得,共襄盛举。“流觞曲水”“修禊事也”。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