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宣布:2025年,全面恢复蒙文与内蒙接轨,究竟是什么目的?

南斋孤风中 2025-02-02 21:34:25

2025年,蒙古国要做一件大事:

所有政府部门的文件都得用两种文字写——一个是现在用的西里尔蒙文,另一个是传统的回鹘式蒙文。

蒙古国,从1946年开始,就主要用西里尔蒙文(就是跟俄罗斯差不多的字母)。

如果你现在去乌兰巴托的街头。

看到的路牌、商店招牌,90%以上都是西里尔字母。

蒙古国现有350万人口中,约95%的人主要用西里尔蒙文。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在用传统的回鹘式蒙文。

这次政策变化的意义可大了。

回鹘蒙文的来历

先说说,这个回鹘蒙文的来历。

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了乃蛮部,俘虏了畏兀儿人塔塔统阿。

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创造了蒙古文字,即“回鹘式蒙古文”。

这一套文字有多重要?

当时蒙古帝国东到日本海,西到欧洲,幅员辽阔,要是没有统一的文字,这么大的帝国怎么管理?

军事命令,可以快速传达到各个部落。

税收记录,能够准确记载各地贡赋,方便与其他国家打交道。

在14-16世纪,从贝加尔湖到戈壁沙漠,蒙古各部落都用这种文字。

这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分散的蒙古人拧成了一股绳。

但是到了17世纪,事情开始起变化。

这时候,沙俄开始往东扩张。

特别是外蒙古,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俄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就像是一个小院子,慢慢被大邻居的树枝遮盖了阳光。

俄国商人逐渐控制了外蒙古贸易,俄式教育渗透。

俄国领事馆在外蒙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911年,清朝覆灭了。

中华民国一直说“外蒙古是我们的”,但实际上已管不了了。

就像一只风筝,线快断了。

1921年,外蒙古又宣布独立,但这次是在苏联的“指导”下。

到1924年,干脆改名叫蒙古人民共和国,彻底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小国命运,往往受大国博弈影响。

即使经过几百年,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感仍然存在。

现在蒙古国重新使用传统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

就像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总会想起自己从哪里来。

苏联的用意

1930年,苏联在外蒙古搞了一场文化“大手术”。

说白了,就是要把蒙古人用了几百年的文字扔掉,换上一种跟俄语差不多的新文字系统。

背后的用意很明显:

苏联想让蒙古国更听话,更依赖它。

事情发展得很快。

到1945年,外蒙古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投票,97.8%的人投票赞成独立。

这个数字看着挺唬人,但细想想就明白了:

当时的蒙古国高度依附苏联。

从买卖东西到军队建设,从学校教育到工厂生产,处处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或者说“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投票结果能不高吗?

紧接着,蒙古国就把祖祖辈辈用的回鹘蒙文给废了,改用西里尔蒙文。

这种改变影响特别大。

老一辈蒙古人写了一辈子的字,突然就不能用了;

年轻人学的新文字,老人看不懂了;

几百年的蒙古历史文献,新一代读不了了。

蒙古国就跟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有了“文字代沟”,同样是蒙古人,写的字却互相看不懂了。

从首都乌兰巴托建筑风格,到老百姓穿衣吃饭。

从课本内容,到工厂的生产方式,处处都能看到苏联的影子。

好像蒙古国变成了另一个小苏联。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路。

2020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蒙古国通过了《蒙古文字国家大纲》,给自己定了个“回家”的日程表。

既要照顾到现在人用惯了的西里尔字母,又要把传统文化找回来。

2025年,刚开始,蒙古国就雷厉风行从政府部门先抓起。

过去发文件只用西里尔蒙文,现在两种文字都写上。

新的不能丢,老的也得学。

表面上是增加了工作量,但实际上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年轻人可以慢慢学习传统文字,老一辈人也能看懂现代文书,两头都照顾到了。

蒙古国,为什么要改换回鹘蒙文?

说到底,是蒙古国想找回自己的文化根。

蒙古国,这些年在俄罗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就像是穿着别人的衣服、说着别人的话,渐渐地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

从小学的是西里尔字母,看的是翻译的外国书。

这种情况下,对自己是蒙古人的感觉可能就淡了。

外貌是蒙古人,里面却装的是别人的灵魂。

这种文化上的迷失。

就像一棵大树,根系不够深厚,遇到风雨就容易摇摇晃晃。

蒙古国这些年的发展,就像是把别人家的树种在自己院子里,看着挺热闹,但就是长不大、长不强。

现在蒙古国想通了一个道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先立魂。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蒙古就开始搞“第三邻国”政策。

就是除了中俄之外,还要找其他国家做朋友。

但问题来了,你再怎么找新朋友,地理位置摆在那儿,该走的路还得走。

现在中俄关系越来越近,美国又在全球到处点火。

2022年,中俄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00亿美元。

这对蒙古来说,就像看着左右两个邻居突然成了铁哥们。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国恢复传统蒙文,很高明。

为啥?

既能让蒙古国在文化上抬头挺胸,又不会得罪任何一方。

2023年,中国GDP超17万亿美元,俄罗斯GDP约2万亿美元。

反观蒙古国,GDP才198亿美元。

这就像是两个资产上亿的大企业中间,夹着一个小店铺。

蒙古国的矿产要卖给谁?

主要是中国。

要从哪里进口商品?

主要是中俄。

蒙古国,有超过60%的外贸要依靠中国,同时还要靠俄罗斯的铁路网往外运货。

蒙古国这次恢复传统蒙文。

表面上看是在搞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玩一手高明的外交牌。

藏着一座金山银山

蒙古国的矿产资源,这可以说是“藏着一座金山银山”。

具体有多丰富?

据2023年统计,煤炭储量达到160亿吨,铜矿储量6000多万吨。

不过蒙古国就像是个“富二代”。

虽然家里有座金山,但是没工具开发。

为啥这么说呢?

开发矿产需要很多东西:

先进的采矿设备、运输网络、充足的资金投入。

但蒙古国GDP只有198亿美元左右。

基础设施也比较差,全国铁路总长才不到1800公里,还主要是单线铁路。

2023年,蒙古国出口到中国的煤炭达到3500万吨,铜精矿180万吨。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蒙古国的“钱包”主要靠卖资源给中国来填。

中蒙开通13个边境口岸,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连浩特口岸,这是唯一的铁路口岸。

2023年,仅这一个口岸的货运量就超过400万吨。

就算蒙古国要和其他国家做生意,也离不开中国。

比如说,蒙古国要把铜精矿卖到日本,得先通过中国铁路运到天津港,再坐船运过去。

从地图上看,蒙古国就像是被中俄两个大国“包夹“的腹地。

北面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南面是中国铁路网和港口群。

蒙古国要和外界联系,就必须依靠这两条大动脉。

所以说,蒙古国虽然躺着一堆“宝藏”,但是要把这些宝藏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还真得和邻居们搞好关系。

发展才是硬道理

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差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023年,内蒙古GDP达到2.46万亿元,而蒙古国只有198亿美元左右。

2023年,内蒙古的对外贸易额突破1800亿元。

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比如,呼和浩特的乳制品产业,蒙牛、伊利这两大乳业巨头2023年的营收,加起来超过2100亿元。

这种差距,让蒙古国既着急又眼热。

同样是草原文化,同样的地理环境,为啥人家发展得这么好?

关键在哪儿?

除了体制机制的区别,语言文字的障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文化产业,内蒙古的那达慕文化节、草原文化节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几十亿旅游收入。

如果,蒙古国能和内蒙古在文字上“打通”,完全可以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共同分享。

“一语不通,举手可达;文字不通,万事皆阻”。

现在,蒙古国要么拿出诚意,积极融入中俄合作体系,分享发展红利;

要么继续“单打独斗”,但发展空间会受到很大限制。

从最近的动向来看,蒙古国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2023年,蒙古国主动提出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对蒙古国来说,与其在中俄之间玩平衡,不如真诚合作,互利共赢。

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0 阅读:1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