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遗者或发出者在《犯罪心理》,代指了哪些角色?

铭桉看国际 2023-07-19 18:07:02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时至今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已经被发明了近九十年,其影响力迅速赶超在此之前的所有大众媒介方式。

在电视业起步最早且发展迅速的美国,特别是在所谓高收视率、高额广告费、最大影响力的晚间黄金时段”里,以电视剧为代表的虚构性电视节目当仁不让地占有主导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观众对美国电视剧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一方面透露出美剧的制作水平日臻完善从而得以符合大众审美趣味。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通俗文化代表的美剧拥有若强大生命力与广泛生存空间。作为一种现代大众叙事形式,美剧一直或多或少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变迁,让观众获得观赏乐趣,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自我观照的体系。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叙事策略探索与发展,每个时期犯罪类美剧关注的题材与叙事的话语都随着美国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进入21世纪之后,与过去相较之下,犯罪类美剧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不再是仅单一凭借剧中主要人物的社会身份功能细分,还能以破案主体的破案方式细分,如:犯罪心理行为分析、犯罪现场实证搜查、侦探推理等。

在叙事题材方面也根据剧集类型化的特点做了相应的突破与完善。截至2014年5月1日,仅以搜狐视频和腾讯视频线上更新播出的美剧为例。

做随机样本粗略计算,可以发现已经更新超过8季的在播美剧有:搜狐视频仅剩周四的《艾伦秀》《犯罪心理》,讯视频有周四《犯罪现场查》《实生格》。

综合这两家主要门户网站的在播美剧注:现有已更新超过8季的美剧)可以看出:除去脱口秀谈话类电视节目,仅剩3部情节系列剧,其中有2部就是犯罪类美剧。

由此可见,犯罪类美剧在各类题材的情节系列剧中异军突起,它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更是不言而喻。那么情节系列剧中的犯罪类美剧如何保持经久不衰的创作更新能力,这与其叙事黄略联系密切。

对犯罪类美剧的研究,具体研究意义如下:

美剧作为通俗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范本,其叙事的最终旨归就是最大限度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情节系列剧更是以题材与叙事取胜的电视节目形态,让犯罪类美剧直指美国现代都市生活中存在种种问题以及导致犯罪的可能性,如:家庭暴力、虐童变童、吸毒酗酒、帮派斗争、恐怖袭击、心理疾病等。犯罪类美剧作为社会变化中不稳

定因素的反映,其题材内容选择上如何贴近现代大众叙事,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在播的犯罪类美剧,有助于了解2000年以后犯罪类美剧的创作类型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人物设置等叙事话语特征,可以补充国内学界当代犯罪类美剧的类型与叙事分析研究,对我国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也有研究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

自2010年底犯罪类美剧通过正规渠道引进中国,在网络热播后,受到国人的广泛追捧,各大视频门户网站的美剧类视频点击率都超过百万。

犯罪类美剧在我国的日渐风行,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窥视美国大众文化通过电视剧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了解美剧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化精神。

犯罪类美剧《犯罪心理》研究意义

继CBS金牌犯罪类美剧《犯罪现场调查》全系列广受好评之后,到2014年由CBS推出并已经播出至第9季的《犯罪心理》,在北美地区更是颇受追捧,成为CBS旗下犯罪类美剧的主打剧集之一。

而我国的视频门户网站土豆网也率先在2010年就获得该剧的独家首播权,该剧主创人员还为该剧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专门为土豆网录制视频宣传广告。

自此之后,乐视网、搜狐视频相继加入战局争购《犯罪心理》新一季的独家首播权,可见,《犯罪心理》在国内受欢迎程度。

美剧《犯罪心理》中主要人物设置的叙事功能

人物是电视剧叙事艺术的灵魂。甚至还有“人不立,剧无魂”的说法。可见只有塑造出接近生活真实、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保证一部电视剧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在一部美剧中,不光人物形象塑造,就是人物设置及其体现的叙事功能也要纳入考虑范围,这也是关系到一个剧集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关键。

在电视剧剧作艺术中,人物的相关剧作理论已经得到较为成熟的发展,但在电视剧叙事研究领域,对人物研究的定位一直是存在争议的研究议题。

借鉴文学叙事学研究所得的各类人物理论,围绕剧作中的人物本质属性,借助不同的人物叙事界定以及分类方式对《犯罪心理》的人物设置进行探讨,最后阐析其内在叙事功能的体现。

人物基本分类方式的叙事探讨

在国内学界,对于美剧中人物类型划分,目前大多研究学者都侧重于从剧作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苗棣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反复论述了美国情境喜剧与情节系列剧的具体人物分类范例”。

从《犯罪心理》中人物反复出镜的程度及角色功能的角度综合出发,大致可以将剧中的人物划分为以下三类:常规人物、辅助人物、临时人物。

常规人物,处于一部剧集人物设置的关键地位,即始终贯穿《犯罪心理》全剧,反复出现在每一季每一的主要人物-BAU团队。

辅助人物,则是剧中或单集或者多集剧中反复出镜的嫌犯角色,并且该类角色在所处剧集中与常规人物发生重大戏剧冲突,但往往该集结束之后便无具体人物细化与情节延续。

但每一季中总有例外:每季里面存在一个嫌犯角色是具备延续剧情发展的功能,这类特殊的辅助人物则具有故事延续性。

临时人物就是在以一集为单位的剧集中短暂出现的警察、探长、检察官、被害者及被害者家人朋友等角色,他们戏份极少,往往一晃而过,对剧情仅有些许补充作用的人物。

临时人物的存在可以作为纽带连结常规人物、辅助人物,以保持这两者的人物完整性与人物关系合理化,使剧中人物群体更丰富。

上述对《犯罪心理》的人物类型做了剧作方面的划分,但是未能体现人物作为影视剧中最基础叙事要素这一特性,也不可能从中突显出其所具备的电视剧叙事艺术中的美学功能,更无法达到全面理解和说明《犯罪心理》所体现的叙事主体的本质属性的效果。

因此,若要彻底了解该剧主要人物设置方面所表现的叙事功能,必须要以叙事学人物分析的相应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剧作分析人物的相关理论作辅助,以此来解读该剧主要人物分类和人物设置的特征。

说到叙事学,就不得不提到这门学科的开山鼻祖之一一一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和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这可谓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源头。

文如题名顾名思义,普罗普的这个研究本身就是对俄罗斯民间故事所做的一次专题性的研究,但也若实作为一块敲门砖替后世打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大门。

研究中他发现千差万别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情节中存在风格各异的人物,可是个中始终保有一些基本的、一贯的元素。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在《故事形态学》中细致的归纳总结出“7种色类”,以及他学故事本身逐一列举并详细阐述和分类归纳出31种色叙事能体系除了专门对应文学研究之外,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剧研究中。

那么,采用普罗普体系对《犯罪心理》人物进行分类是否妥当?普罗普体系中对人物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动作。

胡亚敏教授曾在论著中对现有的几类叙事学人物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特别在阐述分析人物行动论时,主张把叙事文本中的人物与其行动相互结合,来探讨人物内在所体现的叙事关系。并通过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人物理论,普罗普、苏瑞奥的人物角色分类,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巴尔特“行动元”模式的转换这四个具体理论加以论述。

普罗普体系有效适用于多种现代大众文化的叙事类型,尤其是西部片、警匪片、科幻动作片以及罪案类电影、电视剧。

在电视剧叙事学中,人物始终与事件(即故事情节)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美剧《犯罪心理》叙述了FBI下属的BAU团队采用心理侧写破案的经过,全剧大多是以表现BAD面对千变万化的嫌犯采取相应措施将其绳之以法的剧情为主。

并通过正面人物与嫌犯之间的正邪较量、BAU团队各个成员做出的选择与采取的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并延展剧情。同时,麦基在《故事》中探讨人物真相时指出,“唯一能够真实揭露人物本质的办法即看他在压力之下做出何种选择。”

归根结底,人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剧集中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因此结合具体剧情来看,《犯罪心理》讲述了BAU探员侦破案件缉拿真凶的故事,这就涉及到BAU、凶嫌、受害人各方的行动在故事中的体现。

因此,采用普罗普体系对美剧《犯罪心理》的人物类型划分,有助于将该剧的人物设置及其叙事功能的探讨合理化。

普罗普体系中的“7种角色分类”(7种行动范),即在一部叙事作品中,存在性格各异、身份不同、甚至脸谱化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类型。

但是无论人物与情节怎样变幻,其中总是存在某些基本不变的元素,无外乎七种角色,坏人、施惠者、帮手、公主(或要找的人、物)、派遗者或发出者、英雄或受害者、假英雄。

普罗普指出,“在叙事文本中一个人物可以充当不止一种角色,一种角色也可以由几个人物充当但文本中所有的人物都限定于这七种角色之中”。

由此可见,普罗普体系中的角色分类并不完全等同于叙事文本中的人物分类,而是根据叙事文本中故事的不同段落、情节发展的不同时刻所具有的功能来分类。

0 阅读:10
铭桉看国际

铭桉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