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肠道中如果长了息肉可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如果放任息肉不断生长很可能会演变成结肠癌,根据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结肠癌都是由肠道息肉演变而来。
小王(化名)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为对排便异常的忽视,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小王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生活规律,饮食健康,然而,前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出现了频繁的排便异常。
起初,他只是偶尔感到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便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便血的情况。
小王心里有些不安,但他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在网络上查了查,发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息肉引起的,他心想,肠道息肉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便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的排便异常症状越来越严重,便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频繁,大便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细而扁。
便血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有时甚至能看到血块,小王开始感到腹部隐隐作痛,体重也逐渐下降,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在医院,小王接受了全面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肠镜检查等,检查结果显示,小王的肠道内不仅有多个息肉,而且其中一个已经发生了癌变,被确诊为结直肠癌。
医生告诉小王,如果他能早点来医院检查,或许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术切除息肉,避免癌症的发生,然而,现在病情已经发展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治疗。
经过数月的治疗,小王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然而,康复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他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癌细胞没有复发。
在体内出现微妙的变化之后,身体便会发出相应的警惕信号,肠道息肉也不例外,肠道内一旦出现了息肉的情况,那么身体便会做出最常见的三种警告。
便秘、便血、腹痛,这三种身体异常便是身体发出最常见的预警信号。
便秘时,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感觉像是肠道里堵了什么东西;便血则是在大便中看到血迹,有时是鲜红色,有时是暗红色,甚至可能伴有血块;腹痛则可能是隐隐作痛,也可能是阵发性的疼痛,位置多在腹部。
这些症状虽然常见,但千万别不当回事,它们可能是肠道息肉在向你“求救”。
肠道息肉,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就是肠道黏膜上长出的小肉疙瘩,那为什么会出现肠道息肉呢?出现了又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得从咱们的饮食说起,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成了餐桌常客,蔬菜水果却吃得少,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吃多了,肠道就得加班加点地消化。
这样一来,肠道黏膜就容易受到刺激,时间长了,就可能长出息肉,再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是个问题。
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要是吃得少,大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长,有害物质就被肠道吸收得更多,息肉就更容易“冒头”。
除了饮食,生活习惯也很关键,有些人工作忙,一坐就是一天,运动少得可怜,肠道也喜欢运动,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
要是长时间不运动,肠道蠕动变慢,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堆积,就给息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还有,吸烟、喝酒这些坏习惯也得改,烟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酒则会刺激肠道,增加息肉的风险。
有些时候,肠道息肉还跟家族遗传有关,如果家里有人长了肠道息肉,那自己长息肉的概率也会比一般人高,这可能是因为家族里有共同的基因缺陷,导致肠道黏膜细胞生长失控,形成息肉。
要想早发现肠道息肉,定期体检是关键,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或者有家族病史的人,更得重视。
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火眼金睛”,通过肠镜,医生能直接看到肠道里面的情况,及时发现息肉。
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病史的人则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增加检查频率。
一旦发现息肉,别慌,治疗方法有很多,如果息肉比较小,一般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这个过程就像用小剪刀把息肉剪掉一样,创伤小,恢复快。
要是息肉比较大,或者位置不太好,可能就得手术切除了,不过,现在的手术技术很先进,手术风险也相对较小,切掉息肉后,还得定期复查,防止息肉复发。
除了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也很重要,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每天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肠道息肉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只要咱们了解它的成因,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就能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记住,定期体检、健康饮食、积极运动,这些好习惯能帮咱们远离肠道息肉的烦恼,别等身体出了问题才后悔,从现在开始,好好照顾自己的肠道吧!
参考资料:
[1]《95%的大肠癌竟由肠息肉转变而来! 上厕所若有这3个提示,别再拖到中晚期了!》.福建省二院健康管理中心.2024年09月27日
[2]《支招 | 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怎么办?》.广州卫健委.2023年09月19日
[3]《无任何症状,男子确诊癌症!这类人要特别重视》.科普中国.2024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