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科举舞弊的叙事内涵探析

花平说历史 2022-09-26 21:42:29

自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来,科举成为众多士大夫进入仕途的主要手段,吴敬梓《儒林外史》以现实主义的讽刺笔法,通过对江南士大夫的丑恶行径的描写,对其进行了嘲讽。

作品中的文人形象,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叙述学的视角,可以扩大对考试作弊的理解。

1.封闭真实的破碎空间

文学作品要把人物与事件融入特定的地理空间,才能使人物具有生命,而在文学作品中,僵化的角色可以变成有血有肉、有独特体验的个体,而只有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中触发剧情,事件的发展和发展才有可能,从而体现出不同角色的相互关系,并最终体现出社会话语与力量的动态构建。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小说,就是围绕着人物的真实世界展开的,匡超人的人生经历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潘三,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夫,对父母十分孝敬,后来被乐清知县看中,被选入了案头。

但在乐清知县被捕后,他又被人诬告为同伙,被迫逃到温州,与潘三等人相识,并逐渐成为了科举舞弊的帮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恶劣,以及政治上的腐朽,这就是匡超人的悲剧。

2.超现实主义的自由与灵活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叙述空间通常包括真实与超现实两种空间,一方面,我们的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以人物的行动所形成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许多与真实世界相反的虚拟空间。

比如《西游记》中有天界的妖魔鬼怪,《镜花缘》中有“成人之国”、“无忧国”之类的异象,《儒林外史》中的“二”里就有三个“异世界”,一次是梅玖与申祥甫闲聊,说到了大年初一,他梦见一轮太阳正好落在自己头顶,于是他中了秀才。

第二次,王举人与周进说话,王举人在梦中梦到有人用毛笔指着自己的脑袋,就写了一篇文章。第三次,他在会试的榜单上看到了荀玫,荀玫也被选上了。

这种看似荒诞的梦想,只要和科举挂钩,就会有无限的影响力,因此吴敬梓在这篇文章里,就利用了王举人,梅玖,荀玫等人,利用了超现实主义的空间描述。

1.第三人称外部视角——对欺诈学者的嘲讽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以多种叙述角度来讽刺考试作弊。“零视角”的作者,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作家,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而“内视角”则是选择一个人来讲述他所理解的事情。

在外部视角下,叙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人物的表情、姿态、语言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儒林外史》往往以内外两种不同的视角构成叙述空间,叙述者没有把角色带入描写的空间,而以人的眼神来表现所处的时空,吴静梓则以外在的角度来嘲讽那些作奸犯科的文人。

蘧景玉和王举人闲聊时,王举人说起了三年前的县令,说起了十万两银子,吴敬梓用蘧景玉的话说了一句:“敲,算盘,敲板。”王举人却没有注意到蘧景玉的嘲讽。

作者只是透过几个对话情景,不做评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真实情况,但又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内观:对科举制度的反讽

《儒林外史》一书中,作者既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嘲讽文人,又以“内观”来描述科举风气。

鲍文卿和他的儿子奉知府之命,到安庆七学视察,在鲍文卿的笔下,他们描述了当时的混乱,“有人代写,有人送,有人扔纸球,有人拿砖头,有人使眼色,什么都做。”

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可以看到当时的考场上一片狼藉,也可以看到鲍文卿在这种情况下的微妙心态,毕竟鲍文卿在吴敬梓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正直的人。

1.两层建筑的相互交错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是以一个个人物为单位,以事件为单位,以事件为单位,以事件为单位,以一个或两个角色,将读者带入另一个故事,前者总是被另一个角色所遮蔽,而每个人的叙述单位则形成了一条链条式的叙述结构。

比如周进,周进和王举人相识,然后荀玫被周进提拔为范进,范进就利用这个机会,让荀玫一步登天。

这样的连缀结构,可以让故事中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为故事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儒林外史》的叙述者既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又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构筑了一种褒贬相斥的深层结构。

在小说中,他们把儒家学者分成了真儒假儒,称赞了王冕等真正的儒生,并鞭挞了匡超人等伪儒生。

中国是封建官制国家,所以科举成为了无数士大夫晋升的一条捷径,“朝田舍郎,暮入朝堂”,在这种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很多读书人都想用作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常用的作弊方式就是用枪代替,比如潘三让匡秀才暗中帮着金跃考上了秀才,匡超人的作弊,也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在小说里,也有利用关系获得地位的例子,比如三十二回,臧蓼斋花三百两银子买了一个秀才,而在五十回里,万中书借着高翰林的关系,成为了真正的中书令,除此之外,还有夹带、梦兆等。

吴敬梓把这批弄虚作假的人与王冕等人作比较,使得“功名富贵”的观点不但成为整部小说的主题,而且成为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2.塑造角色的多元化

明清时期的小说家们,在介绍新角色的时候,往往会先描述一下角色的容貌、衣着、背景、家世、知识,但如果是不完全的话,就需要身边的角色来弥补,这样才能让故事的发展更加完美。

《儒林外史》中,王举人是如何出现的,周进在不知道他的来历的时候,便用船上的僧人来强调自己的举人身份,以确保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后续的剧情发展。

次日清晨,作家特别描写了王举人临走时的情形:“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范进一上午都在打扫。

在范进的眼中,王举人是一个很好的举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名声并不相符,而且从这一点上,范进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等级上的差距。

在科举舞弊中,除了以外表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外,还使用了大量的语言,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还未入仕,周进衣衫褴褛,梅玖便取笑周进。周进上任后,范进因梅玖的学业不及格而被人殴打,梅玖便将他的业师周进说了出来,这才避免了被人殴打的情况。

从梅玖对周进的态度来看,他是在讨好别人,而且,还能看出科举对他的影响。

3.提高叙述速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达一百零八年的小说,它以时间为单位的文字,制造出一条无形的线索,加速故事的速度,让人物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匡超人在帮金跃替考时,情节与时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叙述方式,开头的“过了几天”会让叙述的时间比故事的时长短,叙述的时间变短,叙述的速度也会更快。

此外,在加速的过程中,还对代考前后的情景进行了总结,揭露了当时科举舞弊的严重性,并以“金跃高门”来总结了考试的成绩。

这种叙述方法形成了小说的基本叙述韵律,在情节交替、时间压缩的情况下,为下一幕的出现作了铺垫,不但让角色得以有序地进行,还加速了叙述的速度。

四、结论

在中国封建社会,士人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一直恪守着传统的儒家伦理。

吴敬梓就是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便将笔锋指向了科举,试图唤醒民众对科举的深思。

1 阅读:3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1

用户10xxx51

2022-10-05 22:30

内涵叹息

铁墩墩

铁墩墩

2022-11-06 20:11

科举舞弊的叙事内涵探析

花平说历史

花平说历史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