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那场冷战,既是意识形态的对抗,也是美苏两国对世界话语权和控制力的争夺。所以,冷战亦被称之为“美苏争霸战”。
冷战也是战争。与热战相比,上世纪的那场冷战,除了没有直接的人员伤亡外,具备了热战几乎所有的特征。甚至于,它比热战更加凶险。
比如,因其两大阵营中都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器,这便使从冷战到热战再到战争结局几乎没有了“过渡期”。
也就是说,一旦冷战转化为热战,战争可能就会戛然而止。而结局极有可能就如爱因斯坦所预言的那样: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将会是石头和棍棒。
既然冷战也是战争,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也就会与热战大同小异。比如“交战”双方的军力、战略,战术、阵营凝聚力及经济实力等各种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
上个世纪的那场冷战,生动地诠释了冷战就是热战,甚至比热战更加凶险的定义。因为,所有与战争有关的因素都在这场美苏争霸战中得以展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军力,比如人财物力,比如战略、战术,还比如比较抽象的“阵营凝聚力”这个因素。
冷战已经结束三十多年,对于这场冷战的经验和教训,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们已经给出了方方面面的分析结论。其中,自然也包括属于“软实力”和“战争潜力”范畴的“阵营凝聚力”。
从形式上来看,苏联领导的阵营似乎“纪律性”更强,基本做到了“步调一致”。而美国领导的盟友体系则比较松散,不仅时而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而且有过让美国难堪的内变。然而,最终倒下的却是华沙和苏联。
其实,苏联阵营的内部团结和步调一致是依靠苏联的强力控制所形成的,所谓的“凝聚力”其实就是“一言堂”。而美国领导的阵营则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凝聚力”是靠“价值观”和美国的“战略艺术”来维护的,所以,更具有持久性。
若论对盟友的慷慨程度,苏联显然更胜一筹。比如,苏联对华沙集团内部盟友的经济援助完全是“无偿”的。唯一的要求只有一个:听话。而美国对盟友的援助却又是另一种模式。
二战后的1947年,美国有个对欧洲国家的发展援助战略——马歇尔计划。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美国以对欧洲输出贷款、设备、原料、技术等方式向盟友提供了大约13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10%属于有偿援助。
美苏两国不同的援助模式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比如,接受美国援助的盟友大多数都成为了发达国家。而被苏联无偿援助的盟友则依然贫穷。而这也对冷战的“胜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美国阵营的整体实力更强了,而苏联阵营的实力却停步不前,甚至是逐渐衰弱。
其实,苏联和美国不同的援助模式,颇似“救急不救贫”的原理。因为,苏联的援助模式只是解决了盟友的一时困难,而美国的援助方式则是从根本上使盟友实现了“脱贫”。美国的这种模式,拿到现在来说,无异于就是先“养肥”了,然后慢慢“薅羊毛”。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颇似混社会的两位“老大”,双方都有自己的势力和一帮“小弟”。比如,美国的阵营有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而苏联则领导着华沙集团中的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
从控制力来说,苏联具有说一不二的“威严”,被“小弟们”普遍“尊重”,而且整个阵营“步调一致”。然而,从实质上来说,苏联的威严,苏联的说一不二,以及苏联阵营的步调一致,则基本上是“强力”所致。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十月革命”事件,其实质就是匈牙利“不太听话”了。于是,苏联的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事件被平息后,匈牙利还被要求发表一个匈苏关系和谐、华沙阵营内部团结的声明。
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也发生了一起不尊重苏联意见的“布拉格之春”运动。于是,当年的8月20日晚间,苏联的特种兵部队控制了布拉格鲁津机场,随后,20万苏军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事后,与匈牙利事件如出一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也发表了一个捷苏两国没有分歧,华沙集团内部大团结的声明。
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自然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争吵也时有发生,甚至有着与美国决裂的实际行动。
1966年3月10日,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诗人般浪漫气质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向北约成员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北约军队立即撤出法国和将北约总部牵出巴黎。
尽管在二战中英国收留和资助了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组织,尽管法国的战胜国身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有美英两国基于欧洲地缘政治平衡和争夺世界控制权“需要”的考量因素。但美国仍然乖乖地撤出了在法国的驻军,并将北约总部迁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法国的“退出”,无疑是对美国领导的北约和西方阵营的一个沉重打击,自然也影响到了与苏联的这场争霸战。然而,美国却并没有与法国一刀两断,更没有对法国进行武力“讨伐”。2009年,在退出北约43后,法国又在萨科齐执政时期“重返”了北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尽管不能断言美苏两国谁对自己的盟友更有“人情味”,但显而易见,双方的“战略手腕”是有高下之分的。(二)凭借强力得到的“尊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三)依靠控制力形成的“团结局面”不可能持久。
其实,真正的“人情味”应该是:不管对盟友的帮助还是批评,都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都要让盟友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尤其不能以控制盟友的“思想”为“条件”。
历史具有借鉴作用。华沙集团早已烟消云散,而北约却由原来的16国扩大到了现如今的30国。而且,随着这场俄乌冲突的爆发,北约成员国的数量还有可能会增加。
特别是原苏联华沙阵营中的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投奔敌营”,想来,这不仅仅是美国强大、美国“霸权”、美国威逼利诱等因素所能诠释,也应该与阵营主导者的战略手腕及行为方式有些关联性。其实,这个问题对正处于俄乌冲突战略泥潭中的俄罗斯来说,似乎更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