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惊堂木,拍一下春去东来;一柄折扇,挥一挥金戈铁马。评书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清朝末年、民国以及近现代,评书都曾风靡一时。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结构讲究的是大书一条筋,主线贯穿全书,环环相扣又情节曲折,人物突出的是“书胆”,说活的是“书筋”。
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是听着评书长大的,又是多少人的美好回忆。不过现在评书越来越没落了,进入了一个低谷。谁还知道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连丽如、张少佐?谁还知道《杨家将》、《岳飞传》等评书?谁还知道“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你还记得听过哪些评书作品呢?这十大传统经典评书你都听过吗?
评书的类型
评书的书目实在是太多了,在清代之前就有40多部。按照类型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袍带书,分为讲史和英雄传奇。讲史就是以正史为依据,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就属于这类书,还有《西汉演义》、《东汉演义》等,都是根据历史走向来写的。英雄传奇也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七分甚至九分虚构的,比如《隋唐演义》、《薛家将》、《杨家将》、《岳飞传》、《明英烈》等。
第二类是侠义短打书,写的是剑侠义士。最早的短打书就是《水浒传》,讲那一百零八将替天行道。后续之时,又有了公案类的短打书,比如《包公案》、《施公案》等。
第三类就是神怪鬼狐类书。这类书主要有四大本,分别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济公传》,讲述的神鬼传说。
这三类书,基本都是从古代话本、小说演变而来的。但是,早期的话本小说太枯燥了,说书人就在其中加了很多的内容,丰富了他们的内容。简单举个《杨家将》的例子吧,明代的《杨家府演义》小说只有18万多字,评书的大破天门阵一节就有二十多万字,全套的杨家将有300多万字,内容精彩多了。
这是早期的一些评书,数量还较少。后期评书名家辈出,也有了很多的自编书。张杰鑫的《三侠剑》,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单田芳的《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乱世枭雄》,刘兰芳播讲的《呼家将》,陈青远的《曹家将》等,都是风靡一时的评书。那时才是评书竞相争辉的一段岁月,白眉大侠徐良、大头鬼房书安、圣手昆仑侠胜英、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精忠岳飞、忠烈杨家将、呼延庆等等,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了一些革命题材的新评书。袁阔成播讲过《红岩魂》、《烈火金钢》、《林海雪原》,再有《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都属于这一类,也是当时比较火的书目。
再往后的话,书目就更加杂了。有人说金庸、古龙的武侠作品的,比如张少佐说过《多情剑客无情剑》;还有人说国外名著的,《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等书都不乏有人说;还有李伯清的《酒色财气》、《我是球迷》这样的书目。不过,这种已经算不得传统评书了。
这些书目真要细说下来,数百种都是往少的说了。
十大传统评书经典
在这么多的书目虽中,哪十本能入选十大传统评书经典呢?
首先是传统评书,而非近现代的新型评书。再者,古典小说内容相同的不能算,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第三必须是流传全国的评书,只在某地流传的不算,比如《曹家将》;第四是必须是整套的完整书,故事不全的不收录。
根据这样的规则,这就有了十个书目。这十部书中有六部讲史袍带评书,分别是田连元的《刘秀传》,陈青元的《响马传》,黄佩珠的《薛家将》,刘兰芳的《杨家将》和《岳飞传》,单田芳的《明英烈》;再有三部侠义类评书,分别是袁阔成的《水浒外传》,聂田盛的《五女七贞》,单田芳的《童林传》;还有一部神怪类评书,是白佩玉的《神怪列国志》。
这十部书中,刘兰芳独占两部,她的《杨家将》、《岳飞传》也确实精彩,几乎家喻户晓。《杨家将》讲的是杨家儿郎保家卫国抗辽的故事,有着七郎打擂力劈潘豹、七郎力杀四门、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寇准假扮阴曹审潘洪、大破天门阵等精彩故事。《岳飞传》就是岳飞精忠报国抗金的故事,相比于《说岳》,这部评书删除了那些神话色彩,岳飞也更加有情有义。
《刘秀传》、《响马传》、《薛家将》、《明英烈》三部评书也是袍带书。《刘秀传》从王莽篡汉开始,主要讲刘秀带云台二十八将起兵反王莽,最终以刘秀光复汉室而结束。《响马传》属于隋唐演义系列的故事,主要人物就是秦琼、程咬金、罗成等。《薛家将》则是唐代薛仁贵、薛丁山、薛刚的故事,有着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故事。《明英烈》是单田芳的看家书,讲的是元末朱元璋起兵建立明朝的故事,有着常遇春、胡大海、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常茂等人物,也是单老的经典作。
《水浒外传》以《水浒传》的故事为素材,包括《大闹大名府》和《大闹神州擂》两部分。这部评书是袁阔成的精品,虽是以水浒故事为基础,但内容却是完全不同,里面塑造了时迁、陶宗旺、李衮、马麟、王英等原著中笔墨较少的人物,生铁佛、鲍佩松、高俅等人物也很出彩。这里面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尤其是大闹神州擂,九尾龟力举千斤鼎,时迁飞身跃钉板,燕青力劈擎天柱等都是很经典。相比于单田芳说的的《水浒外传》,还是袁阔成的这部水浒更加出色。
《五女七贞》和《童林传》看似不如上面几部,但在评书界同样声名很大。
《五女七贞》就是《施公案》改编而来,增添了新线索和新人物。相比于《施公案》,这部评书更高明,更精彩了。聂田盛专说这部书,他添加了很多的后续情节,这套评书有着八套书目,不过收录的书中只包含了前三部,分别是十二侠女、黄天霸四取莲花灯、百兽朝麟。
《童林传》是单田芳的作品,是根据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而改编的。这部书的主角自然是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他曾多次救下胤禛,为他即位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部评书中只有一本神怪评书,就是《神怪列国志》。这部评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前后有连续的《英烈春秋》、《银盒春秋》 、《走马春秋》、《锋剑春秋》。不过,书中收录只有前两部,主人公分别是无盐娘娘钟离春、孙膑。
这十部评书确实是非常经典的评书,好评度很高。当然,经典的评书远不止于此,袁阔成有着很多经典评书,最有名的还是《三国演义》;单田芳有《瓦岗英雄》、《明英烈》、《百年风云》等评书,《白眉大侠》也是声名远播。还有《呼家将》,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的说法;还有《三侠剑》、《罗通扫北》、《三侠五义》等等,也都是为人所知的经典评书。
只是,现在听评书的人已经很少了,越来越没落了。说到评书就有人说历史,杨家将、岳飞传等书确实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歌颂的是反抗外敌,赞扬的是前赴后继捍卫祖国的忠勇之行。
因此,说评书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历史。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等经典评书已经走出了历史的范畴,升华成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过,评书虽然融汇了老一辈许多艺人的心血,历经沉淀、改编而成,前景很是堪忧。
发展历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迷欢迎。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艺术特色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惊堂木
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民国初法院法官使用)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在评书中有惊醒作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避免欣赏者睡着。
语言形式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人物刻画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按照这个"开脸儿"的设计,表演者又采用了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思想集中,心气沉着。摹拟人物时,脸上严肃而自然,不单单是摹仿外形动作。《许云峰赴宴》反映了敌我之间复杂的斗争。评书一开头三言两语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环境特点,埋下敌特设宴的阴谋企图。待许云峰一出现,一场泰山矗立顽石间的尖锐斗争正式展开。这段书通过徐鹏飞伸出手来假意逢迎,许云峰没予理睬,记者玛丽没有拍成碰杯镜头,许云峰义正辞严斥责敌人,马处长吓得变颜变色,许云峰掀倒餐桌,毛人凤讲话时,电厂工人罢工,屋里一片漆黑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战士许云峰的英雄气概和敌人黔驴技穷的狼狈丑态。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例如四川评书《夺印》写到烂菜瓜听说何书记就要到了,心情紧张起来的一段: 烂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灯点燃,拿起灯就赶到灶屋头去煮早饭。忽然听见有人在拍门: "咚!咚!"烂菜瓜惊惊慌慌地问:"哪……哪个?""大婶,是我--广西。""是广西啥,啧,啧,把大婶吓你妈一大跳。"烂菜瓜一边说,一边把灯搁在桌子上:"广西,你紧倒站在外头做啥子?进来嘛!""大婶,你门撇的梆紧,我咋个进来嘛!""嘿嘿,你这个娃儿才滑稽哩! 门撇的梆紧,你开了就是嘛!""大婶,你门闩在外头?""哼!我门闩在外头,岂不是成了牢门!门闩在里头嘛!""大婶,我在外头,咋个开得到你里头的门闩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头!" 通过门里门外两个人对话的细节,真实地写出烂菜瓜做贼心虚,吓得连屋门都忘记开的情景。人们听到这里会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接着又写陈景宜去开门: 陈景宜口里骂道:"格老子姓何的还没有来就把你弄的晕头转向了。"一边骂一边把门打开:"进来嘛,广西……人呢?"烂菜瓜说:"你还不是跟我一样,人家广西在后檐拍门,你去把前门打开,喊小鬼。" 这就进一步把陈景宜表面镇静、心里惊慌的神情表露无遗。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门和后门,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艺术创作中,"门"却成为真实地描写两个反面人物心理活动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评书笔法
(1)明笔
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面、情节。如前面所举《夺印》开头的例子,就是明笔。
(2)暗笔
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罗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3)伏笔
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惊人笔
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有发现他。
(5)倒插笔
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出身、经历、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苏金荣迫害的经过。
(6)补笔
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7)掩笔
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扣"。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准本,满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 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 "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谁呀?双天宫寇准:"启奏万岁,臣年过五旬,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嗯!还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接二连三,听众越听越可笑。但听众在欢笑中并未忘记杨六郎到底被杀了没有。这种手法就叫"绑上蔓儿的扣子"。还有一种层层设置悬念,解完旧扣系新扣的手法叫"连环扣",也是评书中常用的手法。
听评书从哪入门?“十大经典评书”不容错过!
评书是讲故事的艺术,在宋代开始流行至今有无数的艺人创作表演了无数的评书作品。其中有不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目保留至今,还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经典评书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经典评书十大排行榜,一起来看看经典评书有哪些吧!
《明英烈》讲的是明朝开国的故事,从朱元璋赶赴武科场开讲以至讲到定都金陵,全书分武科场、战襄阳、请徐达、十王兴隆会、常茂出世、破金陵等故事组成,《明英烈》是单田芳的看家书,当然写的精彩之极,从这部书上你能够体会到单田芳在讲史书上的独有的特点:三分说七分评,辩证的看待历史(单先生不愧是历史系毕业的)。《明英烈》是一部评书小说,但其结构不比那些文人所编写的正史小说差哪去,但有一点正史小说是不能比的,那就是读者明明知道书中的历史是野史但还能津津有味的读下去。
《明英烈》之所以吸引我在于单老在这部评书中不含任何说教痕迹,完全把它当做一个传奇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这在当时的确不容易,和刘兰芳的爱国主义教育式的评书不同),从元末到明初的传奇、野史、正史娓娓道来。如果您不想看枯燥的历史,听听这部书,一定让您受益匪浅。
《乱世枭雄》是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评书大师单田芳和其子单瑞林。全书共分五部,深度讲述了一代枭雄张作霖及张学良父子的传奇人生,再现了中国从满清到民国社会变革期的宏大图景。本书是一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没落与重生的长篇历史小说,融政治、历史、军事、权谋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鲜明、个性突出,悬念环环相扣,故事引人入胜,是单田芳大师最为满意和亿万粉丝最为喜爱的评书经典。
《三国演义》是袁阔成创作的长篇袍带评书,共365回。从张翼德怒鞭督邮起,到三国重新统一为止。评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十常侍专政,致使天下大乱,进而引出群雄割据,汉、魏、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其中的主要段落有“三英战吕布”、“灞桥挑袍”、“官渡之战”、“大战长坂坡”、“赤壁之战”、“收两川”等。20世纪80年代,袁阔成在营口广播电台编辑李程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袁枫等人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当时人称“滑稽三国”的施星夔、评话演员康重华、唐耿良以及一些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并亲自到三国古战场和当时的名城重镇实地参观。
我听袁老的《三国》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候我们宿舍八个人中午上完课不是先挤食堂打饭,而是聚集在一起听完那半个小时的《三国》。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我印象最深,这种印象是用评书加深的。图书版的《三国演义》我一看就头疼,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整的看全过,但是经过袁老的播讲一切显得轻松自如。到现在,和朋友同学们聊到《三国》我也能应付自如,皆袁老的《三国演义》之功劳也。
《三侠五义》,作者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侠义评书的极品,很多人推崇单老的《白眉大侠》,本人不敢苟同,《白眉大侠》当然很优秀,但是它受现代武侠小说的影响太深,也就是说模仿痕迹浓了些。而《三侠五义》却是原汁原味的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侠义作品。就像那么多新派的武侠电影没有得到国际影界的认可,而一部中国古典的《玉香龙》(卧虎藏龙)电影却获得奥斯卡一样。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刘兰芳评书《杨家将》一直广受大家喜欢,和《岳飞传》同属刘老师的经典代表作品,该评书的常见版本为136回,另有一版本为109回。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隋唐演义历史原型起自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终自武德七年(624年)唐统一战争平定江南结束。而单老先生再创作的这套评书主要基于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及清无名氏《说唐》。在了解这两本书之前,基于对隋唐评书的喜爱,我天真的认为这两本书一定是相当完善且有价值的能代表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两本书,但当我了解了之后,幻想就破灭了。首先《隋唐演义》全书用了一百回的篇幅讲述了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一百七十多年的内容,其中浓墨重彩渲染的反而是杨广的后宫生活、武则天的荒乱生活、李隆基的爱情故事......那么他的文学价值显而易见是并不高的。《说唐》相比而言是要比褚老哥写的内容好很多的,但是用我们现有的观念去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也是为了迎合清朝当世的市井流通,迎合说书人的口味而既没有像三国那样宏伟,也没有像水浒那样细腻,中庸的索然无味。所以单老先生基于这两本书再创作的这套评书,在我看来是相当困难的,在困难之后又显得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单老先生的评书,总是一人、一桌、一蒲扇而已,但是在评的过程中,他却能清晰的拟声出挥汗声、马鸣声、喘气声、鸣金敲鼓声以及各类人声,除此之外,评书过程中还向听众讲述最简单的道理和价值观。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人物的创造,性格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挣扎,在一台收音机前就可以听的明明白白。
《白眉大侠》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续书版本之一,由单田芳根据清末传统文学作品《小五义》《续小五义》等作品创作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北宋年间“小五义”之一山西雁徐良协助包大人抓差办案的传奇故事。分为《徐良出世》《龙虎风云会》等多部。
《白眉大侠》讲述了宋朝四帝仁宗皇帝执政期间,以徐良、白云瑞为书胆,包括七侠、大五义、小五义、小七杰等众开封府校尉,在八王赵德芳、包拯、颜查散等清官的支持下,为保国泰民安而不顾个人安危,抗强暴、战邪恶、捣匪巢、灭贼寇,在众多武林豪杰的大力协助下,先后与勾结外匪、图谋反叛的阎王寨众贼、三教堂恶徒、三仙岛凶僧魔头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大破小蓬莱碧霞宫,其间还不断遭受奸臣陷害,屡屡背腹受敌,身处险境。但众英雄义士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利用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惊人的武艺,最终消灭顽敌,为国为民立下不朽功勋。
《三侠剑》,长篇武侠小说,由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清康熙年间,黄天霸的先人们以胜英为首的侠客们替天行道,扬善除恶,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一帮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常身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群雄的帮助下,大破莲花峪、棍扫萧金台、智取冲天岛、血战黑水湖、剑扫金刚擂、五打莲花湖、大闹澎湖、大闹巢湖,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势力,逼迫澎湖御王张其善自杀,并促使台湾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台湾回归祖国。
传统说书《三侠剑》,短打评书,由评书艺人张杰鑫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并演出。当时张在天津说书,发现所说传统书目上座率逐渐下降,便集纳《五女七贞》、《双镖记》、《永庆升平》等书中的人物情节优长,糅进平素说书经验、技巧,创作此书。书中很多人物也是清末小说《彭公案》的人物,或是《施公案》(《五女七贞》)人物的长辈。
现在流传最为广泛的评书版本是由有单田芳先生播讲的《三侠剑》,《后续三侠剑》由任峰播讲。
《刘秀传》是田连元创作的长篇评书,共七十回。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太子刘秀举兵起义,建立东汉的故事。1982年 《刘秀传》初稿完成之后,田连元应本溪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播讲了七十回。不久,全国一百多家电台纷纷播出。田连元又将录音稿几度增删,从而使这部评书更加完美。历经三年,终于在1985年将《刘秀传》整理为文本出版,共五十万字。
田连元的早期代表作,塑造了大批经典人物姚期、马武、贾复、岑鹏等,至今仍余音绕梁。说这部书的时候,田老还很年轻(相对来说),声音圆润、磁性。情节设计得当,扣人心弦,七十讲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相信大多数中年以下的评书迷都是从听刘兰芳的这部《岳飞传》开始迷上评书的。《岳飞传》开始掀起了全国评书热、爱国主义热潮,从这个角度讲《岳飞传》这部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说起建国后的评书事业,不能不提这部《岳飞传》。
中国十大著名评书大师,其中5位已经离世,让人感到无比怀念
1.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其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评书,2018年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2.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3.袁阔成
袁阔成,1929年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其作品特点为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4.连丽如
连丽如,1942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5.田连元
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1982年,《杨家将》在电台广播,1986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1990年赴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开播撰稿并任主持人,2015年2月17日,在辽宁卫视春晚演出节目《老潮人》。
6.刘延广
刘延广,1939年出生于山东,是山东评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是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山东首批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艺术团团长,他把济南的曲艺、把山东评书推向了全国,被国家级新闻传媒誉为中国曲坛“评书八大家”之一。
7.田战义
田战义原名田占义,1982年,田战义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民国风云》、《绝密行动》等评书,对于田战义播讲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东方文化集成》“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名家评点”中称:“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
8.李鑫荃
李鑫荃,1921出生,北京评书名家,自幼酷爱评书艺术,师承评书老艺人段兴云,并私淑连阔如、马连登等评书名宿,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积极说演新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出《红岩》、《平原枪声》等新书,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1962年在中国曲协举办的说新书交流会上,与袁阔成同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因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于2004年8月25日21时1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9.连阔如
连阔如,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乐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学说《西汉演义》,1934年在北平报连载评书《三十六英雄》,1940年在广播电台播讲《东汉演义》与《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书《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扬,1954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讲评书《水浒》与《岳飞传》。1957年录制长篇评书《三国演义》1963年,从宣武说唱团退休,1971年8月18日,因患肠癌逝世。
10.刘立福
刘立福,1924年生于天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陈(士和)派评书第三代掌门,代表作品《聊斋志异》,2015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派聊斋评书”传承人,其语言精炼、细腻传神,表演风趣,善于运用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艺无止境,知足常乐”,是他在表演和生活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2015年11月30日9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