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除《西游记》外,都写到了青州。虽然没有直接写青州,《西游记》中却有大量的“青”字。其实,青州的寓意主要落在“青”字上。
《石头记》中的青州,讲的是“姽婳将军”事,贾宝玉的《姽婳将军词》是一部由朱棣篡位到吴三桂称帝这段漫长历史的隐写。讲《石头记》中的青州以及“姽婳将军”,必须结合《女仙外史》,《石头记》的作者之一八大山人对它做过评注,充满了对靖难之役的愤恨。《女仙外史》又名《石头魂》,仅从书名看,那就与《石头记》有点关系了。
《水浒传》就是借北宋宋江起义,以靖难之役为主线,隐写的大明藩镇之乱。四大名著中的青州,以《水浒传》的诗禅寓意最为明显。本文不讲别的,单说施耐庵笔下的青州、慕容彦达,以及青州三山,以证“青州”写的是大明历史。

“水中可居曰州”,四大名著中的“州”都是这样的寓意,隐写的就是大明都城,包括金陵与永乐新都。鲁智深“遇州而迁”,隐写的就是永乐迁都,即便是迁都,大明还是居住在水中,乃是“水浒”。
《水浒传》第一次写青州,是在第三十三回,宋江与武松在白虎山分手,前往清风寨投奔小李广花荣,书中交代:“话说这清风山离青州不远,只隔得百里来路。这清风寨却在青州三岔路口,地名清风镇。因为这三岔路上通三处恶山,因此特设这清风寨在这清风镇上。”
这个时候的“三处恶山”指的是二龙山、清风山、桃花山,青州兵马都监黄信号称“镇三山”,所镇者就是这三座恶山。然而,到了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时的三山,却是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清风山因随宋江上了梁山,孔明孔亮兄弟所占据的白虎山就做了“替补”。
那么,青州究竟写的是哪里,为何有前后“三山”呢?
青州,指的是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本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区域名称,不是行政区划。《水浒传》的青州,借喻的是古代九州概念,不是实写的山东青州。《周礼》:“正东日青州”,因这个区域位于东海与泰山之间居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水浒传》中的青州,就是隐写的东方木。
因此,《水浒传》中的“青州”就暗写了大明太祖与太宗,怎么讲?

“正东日青州”,这句话可理解为日出青州。朱元璋说他是颛顼帝之后,更以颛顼帝转世自称,因而以“水木火金土”五德以五帝自比朱家皇统。《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自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元初籍淘金户”。颛顼帝乃姬姓高阳氏,大明朱家又出自金陵淘金户,因此,朱元璋自称“金鸡”,梁山因而有金沙滩、金沙渡。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这是朱元璋作的一首《金鸡报晓》时,正应“正东日青州”。《水浒传》第一回回前诗用的是唐朝王维《早朝大明宫和贾至舍人之作》,这首诗第一句就被借喻,“绛帻鸡人报晓筹”暗合《金鸡报晓》。第十四回有一篇赞词,其中写道:“金鸡三唱,一轮红日上扶桑”,则是点化了大明太祖金鸡报晓。《西游记》昴日星官:“踊跃雄威全五德,峥嵘壮势羡三鸣”,还是借朱元璋的诗以写大明五德皇帝。
开篇引首中说:“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天道循环隐写的是太祖五德皇帝,也就是大明五德循环轮流做皇帝。若以“水木火金土”循环,则为天道,偏偏朱元璋“孙立”而致大明“亡伦(王伦)”。书中的“替天行道”,指的是燕王取代了大明之“天”。
这句话仿佛写的是赵匡胤出世,但却不是写的夹马营而是甲马营,若以《水浒传》而说夹马营又名甲马营,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此“甲马”隐写的大明太祖与马皇后,后文书中“神行太保戴宗”中就隐藏了“太宗”,太宗以甲马神行,寓意朱棣说他是太祖与孝慈高皇后嫡子,施耐庵揭露不是。
青州,第一寓意是隐写的大明太祖。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借大明金陵禁城以写大明太祖。

清风山未上梁山前,青州的三山就是二龙山、清风山、桃花山,而这三座恶山却以清风镇为总路,这就隐藏了“镇三山”。那么,清风镇写的是哪里呢?
清,上文已做解读,就是“明”。风,隐写的是女娲补天。《水浒传》也隐藏了这个补天神话,书中以114处芦、苇以及芦苇的情节,以25处葫芦的描写,暗藏了女娲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葫芦即女娲。女娲乃风姓娲皇氏,也就是清风镇、清风镇“风”,所谓黑旋风、装风说风话都是隐写的“淫水”。淫水即洪水,暗指洪武,是《水浒传》“水浒”的第一层寓意。
女娲补天与大明的关系,我在解读四大名著的文章中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清风山之“清”,就是“明”。“清,朖也”,“朖,明也”,“清”本来就是“青州”。
“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这一句,就是《水浒传》中的三山,写的是大明南京禁城。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此地是南京燕雀湖,朱元璋因而移三山而填湖,把大明禁城建在了燕雀湖上——此地也是“水浒”。

因此,宋江在清风山、清风寨的故事中的“三山”,就是写的大明禁城。清风山因宋江而上了梁山,到“三山聚义打青州”时的三山就变成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变迁,隐写的是永乐迁都。
白虎山,对应“豹子头误入白虎”,写的是永乐迁都后的仁智殿,这就隐写了大明新都。《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二年七月辛卯,永乐皇帝驾崩榆木川。八月壬子,“皇太孙奉大行皇帝龙轝及郊,皇太子、亲王及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永乐皇帝的灵柩就停在了“白虎堂”。
永乐十八年底,大明开始迁都,四大名著中的“十八”便有此喻,十八为“木”隐写的是大明木字辈皇帝,也是“青”。《水浒传》中的“木”,只有朱棣一人。三山是“恶”山,恶,亚心,心为火,隐写大明国号出自火正祝融,四大名著因而总是“火烧”、“走水”、“油炸”、“焦”。亚,次也,朱棣在南京夺位,以燕藩为行在改名为“京”,迁都之后,仍保留南直隶,以南京为陪都,《水浒传》中就写了“二都(京)”。
《说文解字》:“亚,丑也”。丑肖牛,就是书中的牛子、唐牛儿、牛二,借大唐天策上将以喻大明天策上将,借玄武门之变隐写靖难之役,隐藏建文帝去向。
因此,无论是前三山还是后三山,都是大明禁城。第五十二回书中,柴进说高唐州是“禁城”,写的就是大明皇城。

既说青州,就得讲讲青州知府。《水浒传》中的知府其实都是大明皇帝,知,智也,《法言·脩身》:“智,烛也”,烛谐音朱。又取“燭”中之“蜀”以谐音鼠,暗指属鼠的燕王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因此,智真、智深、智清都是大明皇帝,其中,“清,朖也”,“朖,明也”,下文要讲到的清风镇之“清”便是此喻。
青州为甲木,木,即朱家五德字辈中的木字辈。洪武元年,朱元璋为朱标等取名,用的是五德(五行),但自己的名字却不在五德之中,《西游记》故而说石猴“不在五行中”。于是,乃以“洪武”为年号,这就有“水”了,“水浒”其一寓意就是洪武。
青州知府名叫慕容彦达,这个名字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因此,慕容彦达即暮荣燕达,寓意燕王到了。二龙山寨主鲁智深俗名鲁达,隐喻的就是“燕达”。
荣,是祝融之“融”的谐音,“草谓之荣”,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四大名著均以“草”谐音曹,所谓“草寇”指的就是谋反的大明藩王,清风山等山寨强人因而住的是草房,在草厅中聚义。
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隐写的是靖难之役燕王抵达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壬午)六月十三日,燕王抵达南京城,“李应”打开金川门,燕王由此经玄武门进入“三山”。这段历史,非常细致地隐写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也隐写了建文帝去向。

《水浒传》中的青州、青州知府,以及青州前后三山大致就是这样的寓意。下一篇,重点讲讲二龙山——这里写的是明孝陵,也隐藏了建文帝最终落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