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77年9月9日。
这一天,毛主席纪念堂落成,第一批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是5个人。
这5个人站成一排,恭恭敬敬向毛主席雕像鞠躬行礼,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这五个人都不简单,他们分别是谁?你知道吗?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病逝。
这一天,草木为之含悲,天地为之变色,华夏大地,一片哀痛。
毛主席病逝后,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哀悼伟大领袖,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一个重大决策也在这个时间悄然做出:中央决定,建设毛主席纪念堂。
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安厝毛主席遗体,供后人瞻仰,永远铭记伟人的贡献,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赞同。
然而,毛主席纪念堂选在什么地方,却产生了争议。
领导小组先后提出过5个方案,其中3个方案是建在天安门前,1个方案建在景山,另一个方案建在香山。
当时,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倾向于在香山建。
为什么呢?因为香山地势高,建在山上居高临下,可以遥望北京全城,类似中山陵建在紫金山南麓的钟山上,也符合毛主席的崇高地位。
可这个方案有一个弊端,香山距离北京市区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党员群众前去瞻仰,所以这个方案最终还是被放弃了。
至于景山方案,有人提出会破坏景山的景观,且不利游人参观,很快也被否决。
天安门的三个方案中,第一个方案是建在天安门前。
这个方案其实是模仿列宁墓建在莫斯科红场一侧的做法,但天安门前是金水桥,金水桥距离天安门很近,二者之间的空间很小,建在这里不仅会影响天安门的雄伟形象,还会造成天安门前交通堵塞,所以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
第二个方案是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需要拆掉端门。
这样做会破坏完整的故宫建筑群,拆旧建新,不利于文物保护,不是好方案,肯定也不符合毛主席生前意愿,所以也被否决。
最后一个方案是建在天安门南面的广场,北与天安门遥相对望,东西分别有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相称,中心是人民英雄纪念纪念碑,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最终,党中央选择了第五种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位置。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奠基动工。
为了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建成毛主席纪念堂,以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者们投入了全部时间和巨大精力,他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敬仰、怀念和哀悼,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力争把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百年大计。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竣工落成,其中艰难曲折,笔墨难书。
1977年9月9日,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在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前广场举行。
这是一次空前盛大的典礼。典礼上,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最信任的战友之一、80岁的叶剑英主持大会,华国锋作了动情的讲话。
典礼大会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几乎所有人都期望成为第一批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但真正能实现这个愿望的毕竟是少数,——从全国各地选派的代表16万人。
然而,第一批真正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只有5个人。
他们是谁呢?
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为什么是他们五个人?因为他们是刚刚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出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是当时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
当时,华国锋是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4人均为副主席。与此同时,上述5人也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5名领导人,每一个都是德才兼备,能力突出,深受毛主席生前的信任和重用,他们集体出现,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我们一定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团结一致,努力奋斗,争取更大胜利!
如今,照片中的5个人均已离世,但他们对待伟人毛主席的恭敬态度永远值得我们的学习,如同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墙壁上镶嵌的17个鎏金大字所说那样: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党和国家的危急关头,华主席、叶老、汪老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立下了不朽功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致敬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