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们,在还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早早地被父母安排好了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不但是区别这个人与旁人的符号,更是长辈们对这个人未来人生的一次“规划”。父母们想要的孩子是什么样,全部都写在那名字里面了。
出于这样的原因,大人们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无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务必要把这世间最美好祝福赠给儿女,同时还把自己对孩子的期许表达明白。
在旧中国,不识字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起个“好名字”,还会花大价钱请人来出谋划策。假如有人对你说,一位父亲居然能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叫错”,你一定不会相信。
二〇〇一年,《咬文嚼字》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曾提到:毛主席有一次在提到女儿李讷的名字时,把李讷的“讷”读成了“娜”。
一、李讷的“讷”字该怎么读?“讷”字在字典上目前只有一个“nè”的读音,毛主席精通旧学,知识渊博,怎么会把自己爱女的名字读错呢?
于是我查了一下当年的新闻,发现这件事是一个“大乌龙”。原来《咬文嚼字》当年那篇文章中的毛主席是指一部电视剧里的毛主席,并非现实中的毛主席。
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中国命运的决战》,饰演毛主席的人就是著名演员古月。古月是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他一生中扮演毛主席八十余次。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古月对毛主席生平下足了功夫。因为了解毛主席的一言一行,扮演的频次又高,所以他在生活中也有很明显的毛主席的影子,见过毛主席的人都觉得他们“很像”。
有一次李讷在片场见到古月时,竟然脱口叫出了“爸爸”二字。因此以古月对毛主席生平的了解,再加上他和李讷本来就认识,他根本不可能读错李讷名字。
于是又有人研究了一下李讷名字中这个“讷”字的读音,发现原来这件事都是一九八五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以后。
因为在那之前,李讷的“讷”字,同时存在两种读音,即“nè”和“nà”。过去的人们,都把这个字读成“娜”的发音。
毛主席本人在叫李讷的时候,确实也是发的“娜”的读音。这一点,后来有人通过毛主席生前的专职摄影师吕厚民得到了确认。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给女儿起名为“讷”呢?
据说,过去的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有一些讲究。比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给孩子取名的规则是: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周易》。
从上面提到的这四部古代书籍的性质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取名字的“搭配”其实是“阴阳颠倒”的。
《楚辞》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更加偏重于对屈原个人情感经历的表达,后来成为了古词的源头。
《诗经》则是反映了先秦时代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言志之作,后来成为唐诗的源头。
《论语》谈的是做人的道理与儒家的政治理想,讲究的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周易》则为古代高端“哲学”思想与占卜之术,博大精深。
如果要将上面提到的四部书按阴阳来进行分类的话,《楚辞》、《周易》这两部书因为其内容的浪漫与玄妙,明显要“阴性化”一些,而《诗经》、《论语》则更加理性、阳刚。
但是中国人起名字的时候,偏偏要让男子利用《楚辞》来起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绝妙之所在了。
只是因为中国人凡事都想要一个“调和”与折中,所以重理性的男孩子,偏要用浪漫的、非理性的《楚辞》去起名;易情绪化的女孩子,反倒要用现实理性的《诗经》来起名。
而文臣重品格,需用《论语》中圣人的思想去指导;武将重战术,则要用用神鬼莫测的《周易》占卜去襄助。毛主席给李讷起名的时候,用的就是《论语》这部书。
前面我们说过,《论语》中的字词适合用来给“文臣”起名。事实上李讷先进《解放军报》当编辑,后进新华社当过“代社长”,也算是一名“文臣”。
二、毛主席给女儿取名为“讷”的寓意下面我们再说回李讷这个“讷”字的“讲究”上,看看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的这个名字,到底有何良苦用心。
《论语·里仁篇》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当谨慎说话,勤奋做事。很显然,毛主席给小女儿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她一生遵守孔子这句格言来做人。
毛主席给自己的大儿子毛岸英、二儿子二毛岸青、三儿子毛岸龙取的名字,其实也都有非常好的寓意。
“岸”是指伟岸、高大,“英”是指才智、智慧过人;“青”则是指一种生命旺盛的状态,也是指长久;而“龙”就更不用说了,它的喻意是华夏的图腾。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前程远大,方兴未艾,所以他给孩子起的名字也都是偏向于积极的,锋锐的,向外“生长”的字眼儿。
只是毛主席给女儿们起的名字,往往都比较简单、朴实。比如他跟贺子珍生下的长女,就起名叫“毛金花”,听上去和乡间最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主要是因为“毛金花”刚好生在重阳节前,当时毛主席看到了“战地黄花”。再后来,他给李敏起名“娇娇”,也是这样。
毛主席十分疼爱他的女儿们,当时的他似乎并不在意女儿们未来的事业如何,只是希望她们能像出生在普通家庭中的女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但是到一九四〇年,李讷出生的时候,毛主席起名显然比较慎重了。这个时候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崇高且稳固,因此他对家属的约束也加紧了一些。
所以毛主席给小女儿起名为“讷”,希望她身为领袖之女,一定要“讷言敏行”,不能因为她是自己的女儿,就享受一些“特权”,进而授人以话柄,做了“坏的榜样”。
李讷一直在毛主席的身边长大,生活中十分低调。后来,她和李敏一起在北京首师大的附中上学。从中学一直到大学,姐妹俩从来不对外人提起自己的父亲是谁。
即使生病住院时,李讷用的也是化名。据毛主席当年在中南海的卫士说,李讷人如其名,平时沉默寡言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在机关工作时,李讷每天和大家一起进职工食堂吃饭,有时加班打不到饭,卫士们就提前帮她打好放在门房,等她下了班来吃,菜式也不过是番茄炒鸡蛋、红烧茄子之类,很少吃荤。
上下班李讷也只是骑一辆自行车,安安静静地路过岗哨,也不同别人打招呼,好像是怕惊动了别人。因为这样,李讷还被毛主席骂了一顿,说她不会与群众打成一片。
因此后来李讷就主动给卫士们打招呼,客客气气地叫他们“叔叔”。可见“李讷”这个名字,确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她的性格。
李讷的姐姐李敏原来名叫“毛娇娇”,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唯一在世的女儿。她小时候曾经在苏联生活过,后来才回到北京。因为要上学,毛主席就给她起了“李敏”这个大名。
李讷和李敏姐妹俩的名字,都出于《论语》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只是因为妹妹先得名,就占了前面的“讷”字,姐姐后得名,就占了“敏”字。
后来,回国后的李敏的性格,果真也就如同她的名字中的那个“敏”字一样,敏感、外向、活泼。
结语汉字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今多音字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统一汉字的读音了。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一些字的读音被抹去或者合并了,所以导致个别人的姓名发音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李讷的“讷”字读音起了变化,中国近代名人还有个陈寅恪,现在的人都叫他“陈寅客”,但是按照他家乡的方言,他名字中最后一个发音应该是“确”。
那么字典上的汉字发音起了变化,人们的名字读音要不要跟着变呢?有人说不用变,都叫了几十年了,为什么要变呢?
但是前面提到的陈寅恪先生,在这件事上就看得非常通透,所以他认为自己名字的两种叫法都是可以的。
毕竟就算如今还有人能记住他们名字的“旧有发音”,但是由于工具书上的改变,随着时间向后推移,人们必定会遗忘这些旧有的读音,只能记住书上的标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