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自忠想到张学良,如果不被蒋扣押,一定会成为抗日名将

阆苑历史 2025-01-18 21:12:42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逃,致使东北全境沦陷,作为东北军主帅的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背负千古骂名,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张终于幡然醒悟,力主打回东北。

无奈时过境迁,失去东北大本营的张学良此时已受制于国民政府,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下,张已经作不了自己和东北军的主。

在被迫和红军的作战过程中,东北军屡战屡败。张学良想打回老家,共产党要抗日,双方不打不相识,很快建立了互信互助关系。在共产党的帮助和策划下,张学良联合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二次合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这件事情上,张学良功不可没,由此也成为全国人民认同的爱国将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翻起了九一八的“旧账”,又给他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甚至有人冠之为“卖国贼”。

其实对于张学良的评价,我们应该多一点客观理性,少一些偏激。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确责任重大,但中国有句古话: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该看到张学良后来的转变,对放弃东北的悔恨和一雪前耻的决心。

我们应该坚信,假如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不被蒋扣押,而是委之以抗日重任,相信张学良一定会率领东北军将士冲在抗日第一线,成为雪耻将军、抗日名将。

这并非作者胡乱推测,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位铁血将军,他曾经的一段人生轨迹几乎和张学良雷同,全国人民视他为汉奸,把他骂到日夜痛哭,连家门都不敢迈出一步。

好在国民政府给了他改过的机会,命他领兵重上战场。他为了证明自己,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历次战斗中冲锋在前,把满腔的仇恨和屈辱发泄在日本鬼子头上,最终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抗日英雄,他就是以死明志的张自忠将军。

提到张自忠将军不得不提卢沟桥事变。现在说起卢沟桥事变,很多史学家出于对张自忠将军的敬仰,把平津沦陷、华北沦陷的责任全推给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

但实事求是的说,平津乃至华北的沦陷,宋哲元和张自忠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别是张自忠未经宋哲元许可,私自与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签订《香月细目》条约,将力主抗日的冯自安第37师调离北平,这一系列糊涂操作虽说并非出于张自忠的本心,但的确给当时的抗战形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宋哲元和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已是全国闻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为什么在卢沟桥事变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

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29军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喜峰口战役中,其大刀队令日军闻风丧胆,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大刀进行曲》一夜之间响遍全国,29军军长宋哲元、师长张自忠等人由此被国人尊为抗日民族英雄。

但长城抗战最终遭遇失败,当时华北形势错综复杂,《塘沽协定》签订后,中日双方的角逐并未消停。

1935年5月河北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再次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被迫撤离华北地区,由29军接替平津的防务。

29军虽然在长城抗战中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但日本深知29军并非蒋的嫡系,所以认可了29军的驻防,并试图拉拢分化29军,怂恿其搞华北自治,以此成为日本的傀儡。

29军进驻平津后,名义上虽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自成一派。宋哲元扣留华北税款,发展自己势力,兵力一度达到10万,装备甚至不弱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在对日关系上,宋哲元采取张作霖曾经在东北的那套“小事妥协大事耍赖拖延”的办法应付日军。

另外,29军进驻平津后,受地方媚日势力的影响,官兵的腐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也是后来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句话,宋哲元、张自忠等人接手平津后,为了保存实力,既不想与日军翻脸,又不想背上卖国的骂名,只想在平津地区维持现状。

但这显然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时间一长,日本的耐心已荡然无存,遂加紧了侵占平津、华北的步伐。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张自忠仍然对日军抱有幻想,认为日军只是小打小闹,仍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就这样,张自忠作为38师师长、天津市市长、宋哲元的全权代表,在日方代表的诱骗下,为了保持平津地区的和平现状,和日方签订了《香月细目》条约,最终导致平津乃至华北的全面沦陷。

张自忠神操作的内幕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无论怎么解释,这一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张由此遭到当时全国人民的唾骂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后来事实证明,张自忠将军并非汉奸,他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抗日立场,并在多次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再看张学良,是不是和张自忠将军的际遇非常相似?1928年父亲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于皇姑屯后,张学良继任东北军统帅。

为了抵御日、俄等国势力对东北的蚕食,张学良毅然改旗易帜加入南京国民政府。那时的张学良虽然仍是一方军阀,但也不失为一位爱国热血将军。

为了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为了东北的主权和民众的利益,张学良不惜顷尽东北军主力与苏军展开决战,结果由于实力悬殊而战败。

中东路事件,东北军伤亡惨重。而事前力主开战的南京国民政府却未发一兵一卒出关参战,这件事给东北军将士和张学良本人都留下了阴影。

九一八事变时,由于上一年的中原大战,东北军的主力都在关内,张学良将军亦在北平。关外虽然仍有十几万部队,但分散于各地且战斗力极弱,只有位于沈阳北大营的第七旅算是东北军精锐。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一是东北军当时在关外的兵力不足;二是张学良奉行的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三是张学良错估了日军意图,以为日军只是小打小闹,想以此占点什么便宜。

但东三省完全沦陷后,张学良与东北军将士已追悔莫及,受到全国人民的唾骂后,张学良对日本恨之入骨,时时刻刻都想打回东北。

张学良是最早策划长城抗战的国民党将领,并命令东北军全线阻击日军。但由于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以及民众的不理解,张学良后来不得不离开前线,由何应钦继任总指挥。

受到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打压和全国民众的唾骂,张学良和东北军在西北的日子越来越憋屈,对日军的仇恨越来越深,这才有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抗日,这一点勿庸置疑。如果蒋介石不怀恨在心,而是委之以抗日重任,张学良百分之百会率领东北军同日军决战,以报侵国之耻和夺家之恨,复制张自忠将军的抗日壮举。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所以,大家在评论张学良时,应该尽量理性客观一点,应该看清他所处时代复杂的政治形势,张将军其实也很无奈。

1 阅读:114
阆苑历史

阆苑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