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利病第十七之17

潘凤评健康 2023-09-24 04:58:00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云:又治吐水。

《金鉴》云: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

渊雷案:

《金鉴》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此寒、火二字改为虚、实,其理自通。

王肯堂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元坚云:先兄曰:此证胃中旧有积滞,故新谷入则不能相容,霎时变出也。古人属火之说,恐为强解。《千金》用单味甘草汤治服汤呕逆不入腹者,正此汤用甘草之意(以上引元胤)。

渊雷案:

此因大便不通,肠中阻塞,胃中不能复容,故食已即吐,所谓闭塞性呕吐也。其为因食而吐,与大半夏证同。惟彼属虚,此属实。虚实之辨,当细察脉证以决之。

古人皆谓朝食暮吐属寒,食已即吐属热,此特言其大概耳。朝食暮吐者,病多在幽门。食已即吐者,病多在食管,安见幽门病之必属寒,食管病之必属热哉?

急性热病发呕吐者甚多,如葛根加半夏汤证,小柴胡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其病皆属热然,其呕无时,不因饮食而起。假令远食而呕,将谓之寒乎。且胃反之吐,有朝食午吐者,有暮食而子夜吐者,将谓之非寒非热乎。惟食久而吐,吐出之食物仍不消化者,斯为胃寒无疑。要之,经文食已即吐,重在“食”字,谓因食而吐。注家则看重“即”字,与朝食暮吐对勘,遂有此误。

又案:

欲吐不可下一条,谓自然疗能有向上祛毒之势,故不可下。瓜蒂散证之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也。本方证则因肠管不通而吐,病位之上下不同,不可以彼例此。观王肯堂之注,似未吐不可下,吐而不已皆当下者,非也。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甘草,《肘后》、《千金》、《外台》并作二两,宜从。

《肘后方》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毕即吐出方(即本方)。

《外台秘要》云:《必效》疗胃反吐水及吐食方(即本方)。方后云: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八卷胃反门)。

《千金方》云:治食已吐其食方(即本方)。

《千金翼》云:治脾气实,其人口中淡甘,卧愦愦,痛无常处及呕吐反胃并主之。方:大黄六两。上一味,破。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圣济总录》云:大黄甘草汤,治水黄状,面目俱青,狂言妄语,不出者。

《古今医鉴》云,老军散(即本方为散),治发背痈疽,疔毒恶疮。一切无名肿痛掀热,初起未溃者。

《张氏医通》云:治痘为痰闷,不能发出。

《方极》云:大黄甘草汤,治秘闭急迫者。

《方机》云:大黄甘草汤,治大便不通。急迫者,食已即吐,大便不通者。

雉间焕云:吐食或因大便秘闭,故用大黄。治心腹虫痛,加鹧鸪菜,益奇。

渊雷案:

鹧鸪菜见《本草纲目拾遗》,云: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如神。产漳州海石上,一名海人草,日医用之颇广,而我国医药家处方中不甚用之。

《芳翁医谈》云:病人食则不得不吐,故自探吐以求稍安。或时腹痛,或时下利者,全属胃反,宜大黄甘草丸(即本方为丸)。

《类聚方广义》云:大黄甘草汤,治胃反隔噎,心胸痛。大便难者,倍加鹧鸪菜,名鹧鸪菜汤。治蛔虫心腹痛,恶心唾沫者,小儿蛔症及胎毒腹痛,夜啼,头疮疳眼。

《方函口诀》云:此方即所谓欲求南薰,先开北牖之意,导胃中壅闭之大便,以止上逆之呕吐也。妊娠恶阻,大便不通者,有效,亦同此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此方法虽异而理则同(案:此说本之尤氏注)。此外,一切呕吐属肠胃之热者,皆可用。欲辨胃热,大便秘结,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热,或目黄赤,或上气头痛者,可知胃热。以上冲证为目的而用之,无大误矣。虚证大便久燥结者,用此方,为权道,必不可胶柱。鄹州御池平作多以此方为丸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中川修亭言:调胃承气汤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意也。

0 阅读:8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