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哲理与禅意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2-03 15:56:0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这首诗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很多人都会背诵,也知道这首诗一方面在写景,另一方面也在喻理。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还在说“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而从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远、近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感受到的气势又不相同。

前面这两句,既在描写庐山的风景,也在以观景的角度与位置的不同来比喻对于事物的观点与见解不同。

对于景,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对于事,因为所处的位置与观点的不同,同样也会得到不一样的见解。这是为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在局中,过于主观、片面,往往就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了。后面这两句,就是苏轼体悟到的哲理。

其实,这首诗所蕴藏的哲理并不这么简单,而且其中还与中国禅宗颇有渊源。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三个月不到,就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一职位职相当低微,也无实权。

因这变故,苏轼心灰意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郁闷之情。

在黄州期间,苏轼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结识了禅宗高僧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两人常来常往,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关于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可以看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佛印的指引下,苏轼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从此,禅宗思想伴随苏轼后半生,无论是在从政或诗词创作方面,对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在此之后,苏轼就常常把禅佛思想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而《题西林壁》正是苏轼结束了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作。

此时的苏轼,与佛印交往的几年中,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的诗词写景、写情、明志抒怀的非常多,但喻理的则很少,而《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其中还有很浓的禅意。

法由心造,相由心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仅仅表达了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的哲理,而且还蕴含禅理。

《华严经 》中有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就像一位工画师,能描画一切世间万物,能够生万法,没有一法不是由它所兴造。“法”指代一切事物与意识。

不管是“岭”还是“峰”,都是人心造就的有别认知。人之所以能够认知客观世界,前提是世界进入了人的“心”里。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任何外在事物都将在镜子中呈现后方能被人认知。

显然,镜子中呈现出来的不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人心“反射”后的镜像了。

那么不管是“岭”还是“峰”都是人心的认知,庐山在人心中的镜像而已。而庐山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人心中的“岭”或“峰”而有任何的不同。

所以,在看待任何事物时,不要执于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知。不管是谁,他所感受的、所表达的都是心中对事物的“镜像”而已,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而从禅理的角度来说,只要是人的认知就不可能绝对正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就回答了为何人的认知不是绝对正确的原因。关键就在于“身在此山中”。

“我”与被观察者:

常人在认识外界时通常是把自己作为观察者,把自己以外的一切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都以为都是真实不虚的。

那个人很丑、他的说法是错的、你的方案不合理......

很显然,这种情况下,作为观察者的人,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自认为绝对的”。之所以这样,就是人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其实就是把“我”绝对化了。

并且会根据绝对化的自我认知来采取行动。殊不知,结果却不如人意,四处碰壁、到处得罪人,从而烦恼丛生。

人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观察者,这样才能把不自己的认知绝对化,才能更客观的看待任何人和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以为自己是观察者,其实在观察者眼中,你也是“风景”。

假如,人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一切都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个时候,“我”就不再是主宰,而是与外界并列的关系,我与你是平等的。那么必然不会再把自己的“私心”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了。

这就是要“跳出自身”来审视自己和外在的一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你成为旁观者,你会发现自己的一切行为与感受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了。

时时刻刻保持觉醒的状态,就是为了成为那个能审视一切的旁观者,这就是修佛、参禅的目的。其实,自始至终作为观察者的仍然是自己的那颗“心”,人人皆有的“佛性”。

既能观察外界,又能观照自己,这就是参禅的功夫。如果时时刻刻都能做到,那就是不再迷茫的自在人了。

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觉察到“心”、“佛性”的作用显现就够了,就这样看着自己,知道正在发生的一切是真实而必然的。

但你的所有感受却是虚假的,任何有分别的认知都是个人的私心与偏见而已。这样,你就可以接受自己、安于当下了。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

1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02-03 23:28

    腊月十九》 腊月十九东坡诞, 名声豪放近千年。 如今只是津津道, 肥水不流外人田。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