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问:“师在曹溪得何法?”师曰:“陛下还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著,悬挂著?”
——《五灯会元》第二卷 南阳慧忠国师
755年,安禄山率兵南下攻唐,唐玄宗率少数皇亲国戚逃离长安。之后,太子李亨带两千禁军北上开始平叛。在第二年,被拥戴即皇帝位,即唐肃宗。
唐朝的皇帝大都信奉佛教,唐肃宗也不例外。公元761年,唐肃宗把慧忠禅师请到了长安,并且接受了慧忠禅师所授的菩萨戒,把慧忠禅师尊为国师。
南阳慧忠禅师是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的五大宗匠之一,与菏泽神会共同在北方弘扬曹溪禅风。
有一天,唐肃宗把慧忠禅师请了过来,慧忠禅师刚一落座,唐肃宗便问道:“国师在曹溪所得何法?”
慧忠禅师道:“陛下能看见天空中那片云吗?”
唐肃宗抬头望了望天空,回答道:“看见了。”
慧忠禅师道:“那请陛下说说看,那片云是用钉子钉在空中的,还是悬挂在空中的?”
唐肃宗无言以对。
鉴赏评说:慧能禅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无法言说的。如果说有,慧忠禅师知道自己不可能把慧能禅法展示给肃宗看。如果说没有,那自己在见慧能前后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呢?说没有不对,说有也不对。不管怎么说,都不是那个东西。
佛法就像天空中的云,不管是钉在那里还是挂在那里,但它就在那里。如果要问个为什么却得不到唯一的答案。
佛法无处不在,就好比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本质是无法言说的,因为一旦说是这样就不会再是其他。所谓的本质,都是人在认识事物或现象时自己的认知而已。
人的认知当然不能代表事物本身,不管人类的科技如何发达都得不到事物的绝对本质,人的认知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因此,问“这是什么”,只要是人的回答都不是绝对正确。而“这是什么”有一个最完美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不需要回答,就是事物或现象本身。
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正如天空中的云,它就在那里,这就是所谓的“本质”,一旦言说“是什么”,就不再是本质了而是人的见解。
所以,慧忠禅师问:陛下看见天空中的云了吗?其实就是在告诉唐肃宗,你看见的这个现象就是本质,如果要脱离当下现象去另外找一个本质,则不管怎么找都没有准确答案了。
因此,你问我“什么是曹溪佛法”,就像我问你“云是钉在空中还是挂在空中一样”,存在但不可言说,一说即不中。如果你能告诉我云是怎么在空中的,我就能回答你曹溪佛法是什么。
这样来看,一切存在的事物与现象都可以叫做“佛法”,所以哪里又有什么“佛法”呢?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佛法,当下即是。但这个“当下即是”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一切,还是等于什么也没说。
人们没有体悟佛法其实就源于对本质的执着,认为他的认知是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或原理。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而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微尘等凝结核的周围,就形成了云。
所以,现代人都知道云既不是钉在天空的,也不是挂在天空的,而是漂浮在空中的。深以为这就是“绝对真理”。但事实上,这也只是暂时的“正确”。
人们总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除非有新的发现来否定它。伽利略肯定以为他是正确的、牛顿也如此、爱因斯坦也不怀疑自己的相对论有什么问题。
而事实上,站在人类进程历史长河中来看,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暂时正确,没有绝对的真理,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都是既正确又不完善的相对真理。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说的虽然不完全正确,但的确又不是错的,所以虽然人类的每一次科学发现都不是绝对真理,却能给人类的进步带来价值。因为虽然是“相对正确”,但这来源于当下这一刻现实,不是凭空得来的。
但如果执于这就是最终答案,普遍适合的真理,人们又会一次次被新的发现打脸。
因此,佛法不是在研究知识、学问,而是怎么看待人的认知的问题。既然没有绝对真理,那就不要执于自己的见解。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缘由的,同时,这个缘由又是不可被完全认知的。那就不要去管这个“缘由”,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事物之上就够了。
所以,佛学只问“看见云了吗?”而不去管“云为什么会在那里?”
“体悟当下”就是修行,“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做学问。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