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将门出虎子,但大多数却是“老子英雄儿怂包”,真正的将门虎子殊为难得。
有这样一位将军,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结局堪称悲剧。
他,从粤赣湘边的红土地走来;
他,参加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他,见证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经历了反围剿的历次战役;
他, 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设伏平型关、征战黑土地、挥戈大平津、南征北战数十年,功勋卓著;
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帅中的一颗闪闪将星;
他,被毛主席亲自点将,镇守云南,经略边疆,成就斐然;
他,年仅60岁,不幸遇刺身亡,成为我军历史上遭暗杀级别最高的干部;
33年后,他的儿子晋升少将,肩膀上多了一颗闪亮的将星……
他,就是开国中将谭甫仁。
1910年4月1日,广东省仁化县城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添了一名男婴,取名甫仁。
这个男婴,就是开国中将谭甫仁。
谭家穷,但人穷志不短,6岁那年,父母把小甫仁送入私塾。
谭甫仁很懂事,读书很用功,成绩也不错,一直读到高小毕业,相当于现在小学毕业。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学历在当时已经不低了。
谭甫仁毕业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兴起,16岁的他心潮澎湃,毅然投身革命斗争,回乡发动农民运动,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形势危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谭甫仁毅然参加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随部队北上讨蒋。
但是部队到了武汉不久,汪精卫又叛变革命,发动“七一五”政变,大肆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革命形势从十分危急,变成万分危急。
危急之下,谭甫仁率部分农民军加入贺龙的部队,辗转开赴南昌参加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农民军也被击溃,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大家一片迷茫,只有谭甫仁鼓舞大家不要泄气,要尽快南下,找到组织。
“南下,回到广东去!”成了谭甫仁最坚定的信念。
途中,谭甫仁一行在江西遇到“贺龙、叶挺招兵处”,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谁知这是一出骗局,是江西反动军阀为了扩充实力,故意打着贺龙、叶挺的名义招兵买马!
谭甫仁误入敌营,一直伺机逃脱,孰料没等到逃脱,就成了俘虏。
1928年2月,谭甫仁随军进攻井冈山,驻防宁冈县,突遭一支部队围攻。
对方战斗力很强,迅速攻克了宁冈县城,谭甫仁等300余人成了人家的俘虏。
别人成了俘虏,一个个垂头丧气,谭甫仁却欣喜若狂,因为俘虏他的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对他而言,这是组织来解救自己了!
可是,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当晚,夜深人静,毛泽东的爱将陈士榘正准备休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歌声: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不是国际歌吗?陈士榘很奇怪,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唱《国际歌》?循声望去,发现歌声竟是从俘虏营里传出来的!
陈士榘再仔细听了片刻,发现唱得一字不差,便立即冲到战俘营,高声问:
“刚才这歌是谁唱的?请站起来!”
“报告首长,是我唱的。”谭甫仁站起来,响亮地回答。
就这样,谭甫仁成功引起陈士榘的注意,将自己的情况作了汇报。
很快,谭甫仁见到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1团参谋长朱云卿,朱云卿曾主持北江农军学校工作,谭甫仁是他的学生,师生相见,分外欣喜,说起故事,不胜唏嘘。
但是,有人对谭甫仁的经历提出质疑,认为他曾经“投敌”,又被俘虏,不是坚定的革命战士,不适合当红军,甚至暗中骂他“叛徒”。
不久后,毛泽东得知了谭甫仁的情况,不仅没有质疑,反而称赞他是“一颗红色的苗子”。就这样,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怀下,谭甫仁留了下来。
谭甫仁十分感激毛泽东,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争取早日被组织接纳,他战斗十分英勇,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很快被提拔为班长。
1928年5月,谭甫仁顺利通过政审和考验,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终于回到了组织温暖的怀抱,再也不想离开了。
井冈山的斗争异常艰苦,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是“守”还是“撤”,成为争论焦点。关键时刻,谭甫仁坚定支持毛泽东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打响了保卫井冈山的战斗。
著名的黄洋界战斗中,敌强我弱,红军拼死抵抗,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久攻不下的敌军孤注一掷,集中全部兵力向朱云卿的阵地发起总攻。
经过将近一天的战斗,红军的子弹打光了,谭甫仁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就连石头都没了。情急之下,谭甫仁突然想到之前缴获的一门迫击炮,高声喊道:
“团长,我们那门迫击炮呢?”
炮抬了出来,可炮弹却出了问题,因为之前只缴获了3枚炮弹,前两枚扔进去都没响,成了哑炮,第三枚还是打不响,敌人的攻势就挡不住了。
“轰!”伴随一声炮响,第3发炮弹终于打出去了。
这枚炮弹正好落到敌群中间,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死伤一片,乱作一团。
朱云卿见状,立即下令:吹冲锋号!
冲啊……在冲锋号的鼓舞下,我军战士呐喊着向敌人发起冲锋,鞭炮也在煤油桶里“噼里啪啦”炸响,仿佛密集的枪声。
此时,天色刚刚昏暗,周边环境难辨,敌人看不到有多少人,只听得四处都是枪炮声、喊杀声,以为红军主力打回来了,为防被全歼,仓皇连夜遁逃,井冈山顺利解围。
毛泽东正在率军回师途中,心急如焚得他闻讯欣喜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成了谭甫仁最难忘的一场战斗。
战斗后,他陷入思索:敌人兵多将广,装备精良,为什么打不过红军呢?
因为红军是讲政治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这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战士们有信仰,战斗力才能不断增强;有老百姓支持,红军才能打胜仗!
这也是毛泽东政治建军思想的精髓。
此后的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中国革命和红军最艰苦的时刻,谭甫仁都经历了,但不管多么艰难,他都始终坚定地拥护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贯彻毛泽东政治建军思想,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队政工干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谭甫仁出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政训处主任,该师师长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彪。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改编成八路军,很多官兵抵触很大,大家都不舍得扔掉红军的五星八角帽,戴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
谭甫仁告诉大家,“帽子”换了,好传统不丢,“换帽子”是为了抗日大局,所有人必须服从这个大局。在他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下,大家纷纷戴上了新帽子。
果然,换上新帽子的687团,很快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胜仗。
平型关大捷是伏击战,我军的战术是:拦头、斩腰、断尾,把敌人在堵在狭窄的乔沟一带,居高临下袭击敌人,承担断尾任务的,就是第687团。
根据作战部署,第687团负责占领西沟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切断日军退路,并阻击由灵丘和浑源方向增援的日军。
此前,一些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国军士兵,到处散播“日军厉害,中国菜鸟”之类的谣言。为了鼓舞士气,战斗打响前,谭甫仁发表演讲激励大家说:
我们要是咬不住日军,让日军跑了,战斗就失败了!所以,日军再硬,我们也要咬!不仅要咬,而且要咬烂他!我们要让日军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战斗打响后,谭甫仁不顾危险,亲率第687团第2营5连冲到公路边,迅速切断日军车队尾部,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日军反应过来后,企图掉头逃窜,谭甫仁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实施穿插分割,抢占有利地形,切断日军退路,并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日军始终不放弃突围的企图,但是第687团全体战士毫不畏惧,殊死搏杀,绝不退让半步,成功阻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取得一场大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甫仁马不停蹄,又投入新的战场。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大批军政干部开赴东北,抢占战略要地,谭甫仁就在其中。
有人认为,战争中政治干部作用不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长期被日伪占据,政局混乱,社情复杂, 土匪猖獗,当地百姓对共产党和解放军陌生,群众基础不像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那么坚实,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就没法在东北站住脚,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东北战场比较被动,林彪一度被赶到松花江以北,就是因为在东北缺乏群众基础,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
后来,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提出“发动群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发动土地改革,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短短几年内把东北野战军从11万余人发展到150万人,奠定了决胜东北的基础。
事实证明,政治工作不虚,也能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谭甫仁特别强调说:“部队一定要做到指挥员是第一流,而战斗员也要战斗技能过硬、政治思想过硬,这样,部队才能成为无敌之师。”
在很多像谭甫仁一样的军队政工干部的努力下,东北野战军的政治素质越来越高,战斗力越来越强,最终夺取了东北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四野入关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很快打到海南岛。
1950年月,谭甫仁刚一履新第44军政委,就受领了一个重要任务——解放万山群岛。
海南解放后,仍有4000多名敌人、30多艘舰艇盘踞在广东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妄图“依托万山群岛、封锁珠江口、策应内地叛乱、反攻大陆基地。”
中央军委决定,实施渡海作战,解放万山群岛,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经过一番深入动员练兵,广大官兵信心百倍,历时70多天,历经数十次战斗,毙、伤、俘敌700余人,击沉、伤,缴敌舰船26艘,迫敌撤回台湾,一举解放万山群岛和广东沿海全部岛屿,创造了陆海军协同、“以小艇打大舰”、渡海登陆作战的光辉战例。
1955年9月,谭甫仁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调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
闪亮的将星,光耀的勋章,是对谭甫仁革命一生最好的褒奖。
和平时期,谭甫仁依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挖掘培育出“硬骨头六连”等先进典型,他本人先后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工程兵政委等职,每到一处都积极工作,成绩斐然。
对于这位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冈山战斗和长征的老革命,毛泽东十分信任,亲自点名他担任中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谭甫仁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原则,做了大量保护老同志的工作。
1967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亲自召见谭甫仁,向他传达了一个重要决定:
“中央已决定你担任昆明军区政委,名已正,言已顺,把云南班、昆明班办好,积累的问题解决掉,卸掉了包袱,再回云南。”
云南地处边陲,战略意义重要,谭甫仁深知,这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嘱托。
于是,谭甫仁受命于危难之中,出任昆明军区政委、昆明军区党委书记,很快又担任云南省革委会主任。在他的主持下,云南局势渐趋稳定,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然而,就在一切好转时,意外突然发生。
1970年12月17日,几声枪响划破清晨的寂静。枪响过后,谭甫仁牺牲了——他是在家中被反革命分子开枪杀害的,终年60岁。
一代将星,竟此陨落。谭甫仁,成为我军历史上遭暗杀级别最高的干部。
他身经百战,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在和平时期,在家中被人杀害。
天下惨烈宁有此,英雄结局竟如斯!
噩耗传来,举国震惊,全省哀悼,新华社播发了《谭甫仁同志逝世》的新闻稿,称赞他:
“一生忠于毛主席,忠于党,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对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想,这是对谭甫仁将军最好的评价。
与谭甫仁一起被害的,还有其夫人王理岩。
.经调查,凶手是时任云南军区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成。此人历史不清白,属于潜入人民军队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后因群众举报正在接受隔离审查。
他由此对谭甫仁产生怨恨,伺机逃出俘管所,盗窃了两支手枪和子弹,直接潜入谭甫仁家中,向将军射出了罪恶的子弹……
罪行暴露后,王自成自知罪孽深重,在射伤两名战士后举枪自杀。
所幸的是,将军有后,仍为虎子。
谭甫仁的长子谭一兵,受父亲影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和父亲一样有一副伟岸的身躯,一身革命的正气,先后在陆军第14军、武汉军区、广州军区、湖南军区工作,历任广州军区动员部部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父亲牺牲时,谭一兵24岁,他永远忘不了父亲的模样。每年清明节,谭一兵总是带着家人回到家乡拜祭先祖,却从不惊动当地官员,每每轻车简从,来去匆匆。
2003年7月,谭一兵晋升为少将军衔。
这一年,距离谭甫仁牺牲已经33岁,他的儿子终于也成了一名将军。
一家两代,成就两位共和国将军,老将军有知,当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