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毛泽东,极具领袖人格魅力,极富中国式的人情味。
对过去的老师、同学,对牺牲的烈士及遗属,对相识相交的知识分子,对普通的劳苦大众……他总是常念于心,不惜文墨。
抗战时期,大批革命青年到延安朝圣,许多人请毛泽东题字留念,毛泽东基本有求必应,无不满足,用革命的题词鼓舞大家奔赴前线。
1939年,一位抗大学员以4尺漂白布请毛泽东题字纪念。彼时,毛泽东事务繁忙,却迅速回应。不过10天,题词既成。
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一行来到陕西佳县。时任县委书记张俊贤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一口答应,挥笔写下13个字:“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身为主席,日理万机,但对各方提出题词请求,哪怕只有一面之缘,也都尽量满足,留下许多墨宝与佳话。
但是对于家乡的题词请求,毛主席却格外慎重,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60年代,家乡韶山上马韶山灌区工程,请求毛主席题字,毛主席居然拒绝了,还说了5个字;工程建成后,韶山再度请毛主席为工程题字,毛主席还是拒绝了,又说了5个字。
毛主席对韶山人民情深意重,灌区工程又是利国利民的事业。面对地方党委和父老乡亲的请求,一向慷慨的毛主席为什么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原因?毛主席最后为韶山灌区工程题词了吗?
故事要从1958年开始讲起。
美丽的湖南韶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美丽如韶山,也有苦恼。
长期以来,湘中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常受旱灾威胁,种粮全靠天,一旦遇干旱缺水,老百姓束手无策,庄稼歉收,尤以湘乡、湘潭、宁乡三县市交界的丘陵地带最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湘中干旱状况依旧,地方政府也想过修水利,但搞水利是大工程,没有大量人财物力投入,根本搞不成,一拖延,事情就放下了。
时间到了50年代末。
彼时,全国正在大搞生产,各地干劲热火朝天,湖南省委决定趁热打铁,在双峰县建水府庙水库和水府庙灌区,改善湘中农村的水利状况。
1960年,水府庙水库在涟水上建成,但后续配套出了问题——由于经济困难,财力不足,从水库到地头的沟渠还没修到位,灌区项目就被迫下马。
只有水库,没有沟渠,就好比一个人只有心脏,没有血管,老百姓只能望水叹惜: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
湖南省委始终没有忘记这个项目。1964年,三年困难过后,地方经济逐步恢复,灌区工程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196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灌区工程重新上马,并易名为涟水渠道工程,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负责此项工作的正是华国锋。
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并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湘乡、湘潭、宁乡3个分指挥部,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担任省指挥部总指挥长兼政治委员。
华国锋是山西人,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湖南工作;任湖南省副省长期间,又直接主管农村和水利建设工作,熟悉湖南情况,无疑是担当灌区工程总指挥的最好人选。
这年4月底,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前夕,在长沙停留了20多天。湖南省委领导在向毛主席汇报时,专门提到了此项水利工程。
毛主席听后很高兴,他一直很关心家乡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叮嘱湖南省委一定要把工程修好,建成千秋大计。
湖南省委见状,趁机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毛主席为灌区题个词。
在他们看来,毛主席是湖南人,心系三湘百姓,肯定毫不犹豫地答应。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并没有当场答应,也没说不行,而是说了5个字:
“要灵了再写。”
华国锋也很意外,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毛主席为什么“要灵了再写”呢?他知道1952年毛主席可是给家乡的韶山学校题了字,也没听说提过什么条件。
毛主席这5个字令湖南省委上下费了一番思忖,有人说这是主席在考验我们,提醒我们把工程干好;有人说这是主席在鞭策我们,给我们一个期望。
分析来分析去,大家还是没彻底领悟主席的想法,但毛主席很重视这项工程肯定是没错,所以湖南省委才抽调华国锋担任总指挥。
华国锋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把灌区规划好、建设好。那么,怎样才能把灌区建好,做到毛主席说的这个“灵”呢?
华国锋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大家,这个“灵”里有一个法宝——调查研究。
接受任务后,华国锋利用3个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走访了70多个公社,召开了150多次调查座谈会,访问了200多位基层干部群众,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和各种数据,最终将灌区设计面积从原定的75万亩扩大为100万亩,并把项目定名为韶山灌区工程。
当时,施工技术落后,机械设备简陋,国家投资只有4000万元,困难重重。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湖南人民的热情,他们高喊着号子,肩拉手扛,干劲十足,哪怕是饿着肚子,也没有怨言,从不叫苦叫累。
为了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真正把灌区工程抓“灵”,华国锋想了很多办法,既抓工程质量、进度,也管安全、士气。
一天,华国锋来到一处工地考察,和民工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午饭,一边吃一边问:“这样的伙食行不行?”
民工不认识华国锋,以为是上头派来的技术员,便说:“像你们拿铅笔画图纸的,不用干重活儿,吃这些饭还马马虎虎,我们这些‘土夫子’要担土打夯,光吃这几碗饭,不搞些小菜,不经饿。干上一阵子工夫,肚子就空了。”
华国锋一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抓,当晚便召集各级领导干部连夜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门研究解决民工吃菜问题,要求务必解决好民工吃菜和生活问题,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才能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在华国锋的亲自抓总下,民工的饭菜问题很快解决,各项生活待遇也得到改善,大家干起活来更起劲了。
为了鼓舞士气,华国锋指示指挥部编印了《韶山灌区诗歌选集》,“肩挑两座小小山,腿不颤抖腰不弯,一声号子平地起,啊嗬喧天脚板翻。”就是灌区工地热火朝天劳动竞赛场面的真实写照。
华国锋还亲自动手改民歌,比如有一首民歌是“昔日在你脚上走,今朝从你头上过。”华国锋看后,把“今朝”的“朝”字改成了“日”,唱起来更朗朗上口,老百姓也能听懂。
在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干部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卯足了劲要把韶山灌区搞“灵”。18岁的湘乡姑娘戴中桂刚刚订婚,便不顾家人反对,参与建设灌区工程,甚至3次推迟婚期,坚持不下前线,直到灌区所有工程结束,才与未婚夫完婚。
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六阿公,亲手做了40双草鞋到工地慰问,并且坚持要参加劳动,人们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毛主席号召修这样大的渠,我不出点力,太不像话。”硬是在工地干了几天才被劝回家。
还有一个需要移民的人叫邓新竹,怎么动员都不走,成了有名的“钉子户”。华国锋亲自上门做工作,见他家贴着7张毛主席画像,便问:“你家最爱毛主席呀!”
对方回答:“没有毛主席,哪有我们穷人的今天!”
华国锋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对方羞愧难当,当场答应尽快搬家。
“十万愚公上高山,攒劲挖来攒劲担。送走千年旱涝苦,挑来幸福满人间。”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10万民工中,像戴中桂这样的先模人物、英雄事迹还有很多。
毛主席写过一篇文章叫《愚公移山》,颂扬愚公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而他的家乡人民就是新时期的“愚公”,他们靠着“土法上马”,硬是挖平118个山头,凿出10处13.6里隧道,夯实3800万立方填方,架设起26座10余里长能双舟同行的渡槽,开发梯田6800亩,修建成近乎两倍于黄河长度的韶山灌区。
完成这一切,毛主席的家乡人民仅仅用了10个月,堪称奇迹。
1966年4月,韶山灌区工程如期完成;6月2日,举行通水典礼。
典礼之上,领导云集。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亲自剪彩,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第二书记王延春、工程总指挥华国锋都参加了。
根据指挥部倡议,各级领导分别为韶山灌区工程的26座渡漕、10处隧洞题名题字。陶铸题写了“韶山灌区洋潭引水坝”,谭震林题写了“飞涟灌万顷”,王首道题写了“三江分流”,张平化题写了“英雄关”,华国锋题写了“云湖天河”……
韶山灌区工程,这个最重要的总名称,当然是留给毛主席题写。
毛主席曾说“要灵了再写”,眼下三江分流,飞涟灌万顷,灌区工程灵了,毛主席总该履行诺言了吧!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
湖南省委领导信心十足地向毛主席汇报,并再次请求为工程题字。
听了这个好消息,毛主席当然很高兴,可对于题字一事,却再次摇头拒绝,又说了5个字:“要高产才算。”
湖南省委的领导蔫了:毛主席一再婉拒题字,原因何在呢?
有的同志猜想,毛主席可能吸取了前些年一些工程投入不少、效果不佳的教训,希望看到工程的实际成效才给题字。
但是华国锋不这么想,在接连遭到两次婉拒后,他认为自己明白了毛主席的心思,告诉湖南省委的领导同志们:毛主席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对父老乡亲情深意长,但正因为“爱之深,近之怯”,才格外谨慎严格,回避为家乡题词。
华国锋的想法到底是否符合实际呢?由于毛主席本人没亲自解释过,我们也无从判断。但是,从毛主席本人的一贯做法看,我们却可以窥探到其中规律。
毛主席一生题字题词很多,但是对于家乡的题词却很少,似乎越是接近自己的家乡,他的题字题词越是谨慎。综观韶山全境,毛主席题写的仅有“韶山学校”一处而已,还是他的塾师毛宇居1952年上京专门“请”回来的。
毛主席与周世钊在湖南一师同窗共读多年,感情非比寻常。但是从1950年到1963年,周世钊先后5次请毛主席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名,毛主席竟先后5次拒绝,最后也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更加“不近人情”。
1952年,湖南一师教师罗元鲲写信向毛主席反映他的家乡新化县一处古寺庙遭到破坏,希望毛主席题写“新化古寺”的字额,以求保护。毛主席虽然认为“新化古寺有所损毁,极为不当”,却以“由政务院统筹保护之法”为由,婉拒对方要求。
1967年12月,毛主席塑像落成,韶山铁路通车,湖南省委请示周恩来,要求“请毛主席为‘韶山车站’(或‘韶山站’)题字”,请周恩来为毛主席塑像落成题词。毛主席收到报告,作了6点批示,其中一条就是“我们不要题字。”
由此可见,毛主席拒绝给韶山灌区工程题词,绝非一时情绪不高,不愿意题写,而是在掌握一个原则——尽量不为湖南老家题词,不给跟自己个人有关的事题词,韶山灌区工程也不例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毛主席对与他个人无关的事题字从来都是不惜墨宝,比如他不给韶山灌区工程题字,却主动为治淮郑重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他不给母校湖南一师题字,却为20多所其他学校题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说到底,毛主席就是不想搞特殊化,不想让家乡人民产生特权意识,认为他们是毛主席的父老乡亲,就可以借助这一便利随意向毛主席开口,求取题字题词,避免让家乡的一切,笼罩上他的个人光环。
在毛主席的心中,他不仅是韶山人民的儿子,湖南人民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对于家乡父老,非但不能特殊照顾,反而更要严格要求,就好比他对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的要求一样。
华国锋所云“爱之深,近之怯”,就是这个道理。
上世纪90年代,水利部曾邀请中外权威机构对韶山灌区效益进行了评估:灌区静态效益达77.7亿元,投入15.1亿元,投资回收年限5.13年。也就是说,韶山灌区5年就收回了成本,灌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了世界同类灌区的先进水平。
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灌溉着100万亩农田,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了“大粮仓”。今天的韶山灌区,是湖南省已建成的受益面积最大的灌区,不仅发挥着灌溉和经济效益,还发挥着生态旅游、红色教育等社会效益,毛主席他老人家泉下有知,可以欣慰含笑了。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毛主席虽然最终没有为韶山灌区工程题字,但是那句“要高产才算”的话,至今仍镌刻在灌区大坝上,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一代伟人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始终鼓舞着家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