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过一组论诗的诗——《戏为六绝句》,批判了当时文坛上贵古贱今的不良风气。
这组诗里面,最有名的当属《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对那些嘲笑唐初四杰的人表示不屑。“唐初四杰”王杨卢骆开创了新的文风,哪怕你们这些目光短浅之辈身名俱灭后,他们四位的文章也会如同万古江河一样,传诵不绝。
清朝时,有一个人也写了一组绝句来论诗,名字就叫《论诗五首》,最有名的也是《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赵翼,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看到最后两句,你是不是倍感熟悉呢?毕竟,是经典名句呀。
该诗写得十分直白,并不走大多数诗词“讲究婉约含蓄”的老路子,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说的是李白杜甫的文章已经万人传诵了,不新鲜,如今我们不能老是模仿古人,而是要讲究创新,开辟属于自己的时代。
言简意赅。
当然,赵翼本意并非要抹黑李白杜甫,否定“诗仙”“诗圣”的文学成就,而是希望当代文人能够另辟蹊径,为文坛添砖加瓦,而不是仅仅炒剩饭。
那么,为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句能够广为流传呢?
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用典”。
使用典故是一种委婉含蓄的修辞手法,能为诗文增添“婉约美”,但是同时,也会增加诗文的理解成本。
举个例子吧,就拿曹雪芹借林黛玉之笔写的《虞姬》来说,第二句“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就至少得知道彭越、英布被剁成肉酱,虞姬在楚军营帐中自刎这两个典故,才能知晓其意。
此外,唐朝著名诗人罗隐为诸葛亮写了一首《筹笔驿》,其中的“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之句,不知道谯周是谁,你就读不懂了。
同样也是罗隐的《筹笔驿》,第二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却广为传诵,因为这句话理解起来不费力呀。
最后,我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事情,把赵翼和罗隐的诗句组合起来,连着读也不违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每个时代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但是运势去了的时候也只能身不由己,无可奈何。
当然,这里不是要批评“用典”这个修辞手法,而是说不要滥用修辞,用得恰当才叫好,用得不当就是画蛇添足了。
而有些句子,如果立意足够优秀,不用修辞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