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航海图到哪去了,刘大夏真的烧断了明朝的航路么

悠然修 2022-02-17 11:04:15

现在提到郑和下西洋,很多人在自豪的同时也倍感惋惜。觉得明朝要是将下西洋的事业坚持下去,我们就不会错过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进而领先世界数千年的地位将保持下去,说不定东西方的差距还会被进一步拉大。

那么阻断明朝伟大航路的罪人是谁呢?一些人归咎于刘大夏,觉得这一切的源头是他烧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以及海图,导致原本有意重启下西洋的明宪宗,被迫断了这个念想。

虽然这件事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在明朝官方编撰的《殊域周咨录》中却有此事的详细记录。很多人就是根据下述内容断定是刘大夏烧毁了郑和下西洋档案。

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注:《殊域周咨录》是明朝行人司根据朝廷历年颁发的敕书、各国间交往大事、相互来往使节所作的文字记录,以及行人司所藏文书档案为基础编撰而成,主要是为了方便使节出使时使用。其真实性和史料价值都非常高。

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儿,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把前面几句话列出来,您就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

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

刘大夏不希望朝廷继续下西洋这个话题,就耍了个巧(比如挪换原本存放的位置),让档案库的小吏一时找不着档案,想就此糊弄过去。后来捂不住了,他才说出那番自辩的话。

即便是没有这些,我们也很容易反推这件事的真伪。

首先这些档案是下西洋的必要条件么?当然不是,不然郑和凭什么“下西洋”?所以这更像是不想下西洋而找的借口和托词。

其次档案库里不光有下西洋的档案,还有朝廷的谕令、敕令、诏令等等一系列重要文书的原始存档。能私自拿出来毁掉也就意味着可以进去随意销毁、篡改。

这个对皇朝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的机构,是刘大夏一个车驾郎中就能翻云覆雨的地方?刘大夏真有这个能力,也没必要把下西洋档案拿出来焚毁了,直接伪造一份先帝禁下西洋的诏令放进去,不是效果更好?

还有个旁证也可以说明刘大夏没能力盗出并焚毁档案:

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勿予,密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子俊悟。事得寝。

《明史·刘大夏传》

汪直想找出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诏令可不是想参考、学习,是因为他拿着这个就可以制造出征的借口。刘大夏同样是反对出兵,他为什么不销毁这个?

除此之外,历史也可以证明刘大夏的清白。因为刘大夏之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就在历史中真实地出现过。

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电影《加勒比海盗》,在第三部《世界的尽头》里有一个重要道具“茅坤图”。这个道具不是电影编剧自己杜撰出来的,它是真实存在的,它原本指的就是郑和航海图。

电影中的茅坤图

明朝天启元年,茅元仪辑录出版了一部综合性兵书《武备志》。这部书第五卷中分四十页收录了郑和航海图,海图是他的祖父,嘉靖年间散文家茅坤传给他的。

这就说明郑和航海图并没有被销毁或者禁绝,至少是嘉靖年间就已经被朝廷刊印给民间流传。19世纪欧洲人对此图进行了研究考证,证实了海图标注的真实性。为了纪念,西方人就将郑和航海图称为“茅坤图”(Mao Kun Map)。

既然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海图并没有被销毁,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主动停止了这项伟大事业呢?实际上刘大夏已经说明原因了,下西洋对于明朝而言,付出大于收获、劳民伤财,是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

一些人不认同这个,觉得郑和下西洋的实际贸易利润非常大。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直接随船远航的人都有数万之多。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些人基本全是军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示国威,并讨伐不臣。所以郑和率领的实质上不是商队,而是军队。船队大量携带的也不是货物而是军需。

因为目的就不是正常贸易,郑和船队带回的东西更多的是与正常贸易关系不大的“奇珍异宝”(弄回来过明朝没有长颈鹿,被视为瑞兽麒麟)。有些虽然价值高但对于朝廷并无多大有用处。例如拳头大的夜明珠,除了供皇帝或勋贵们把玩,还能做什么用呢?这也是刘大夏所说的“于国家何益”的真实含义。

因此从贸易角度来说,下西洋虽然携带的少量货物可以赚些钱。但是不足以抵消数万军队远征的开销,更别说盈利了。

注:郑和远航开销的一个大头是造船,首先当时明朝针对远洋的造船也没什么经验,所以船只寿命有限,郑和每次远航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督造船,以补充替换。而且郑和的船队在每次出航间都是停航不出海贸易的。这也变相的大幅度提高了下西洋的船只成本。

也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本身虽然没怎么赚钱,但是开辟了商路,间接为明朝带来了巨额财富。

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半,虽然开辟了商路,但是明朝朝廷没有因开辟的商路获取到财富。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朝廷在禁海搞朝贡贸易。

对于朝廷而言贸易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政治手段 -- 不称臣不得贸易。这种情况下利润已经不是朝廷主要考虑的因素,为了拉拢外藩称臣,朝廷会限制贸易量并在贸易中针对性地让利给藩属国以便保持羁绊。

这样朝廷还怎么通过商路获取财富?

朝贡就更不用说了,天朝收到藩国贡物后恩赐于藩属的“回赐”如果太少,上国颜面何存?基本都是收一返十。藩属国们为了赚这个差额,是蜂拥前来朝贡,太祖就明确要求他们不要来得太频繁了:

九州之外番方远国则每世一朝,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

其他远国如占城、暹罗、西洋琐里等处新附国土入贡既烦,劳费甚大,朕不欲也。今遵古典而行,不必频贡。其移文使诸国知之。

你真的认为这些藩属是仰慕天朝威德,宁愿倾家荡产也要来朝拜上国皇帝?

明朝民间确实因为海路的开通增加了商贸机会,但是朝廷官方是禁海,不允许民间私自贸易。所以他们这叫走私,既然是走私,他们赚的钱会和朝廷分润或者向朝廷上缴赋税么?

说明:明朝时称臣的外藩也不能自由贸易,每次贸易都需要朝廷事先颁发的敕书作为凭证。

这么弄下来,下西洋对于朝廷来说是不赚钱的面子工程不说,即便是想搭顺风车营私舞弊牟利的官员也没什么钱赚,所以朝廷上下基本就没人支持这个。一旦皇帝不再坚持,就会迅速废止。

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下西洋”影响了文官们和走私海商结合牟利,所以被这些别有用心的文官们取消了。我们就用这些厚黑的观点来纵向对比一下,也能看出“下西洋”在明朝有多“不得人心”。

明朝关系到国策国运的商贸类活动还有茶马贸易、盐政、漕运等等,个个都涉及巨大利益,官员们为啥不为了获利让朝廷取消这些专营?反而是无论怎么改都是阻力重重,因为总有大量支持旧政的“食利者”。

以上这些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难动分毫,唯独“下西洋”是一声令下就彻底凉凉。除了极少数想据此建功立业的人之外,朝廷绝大部分人无论忠奸都从它身上看不到任何好处。《殊域周咨录》的记录在刘大夏说完之后还有一句,这句更能表明当时朝廷官员们的态度。

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夏后果至兵部尚书。

这里的“阴德”不是骂人,是在表扬刘大夏偷偷摸摸不留名,做好事儿。说白了就是极其赞赏刘大夏的行为,这是打算下西洋的样子么?这种态度下,拿出全套档案一样也会不了了之。

历史上明朝人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实际上也和现今的我们大相径庭。万历年间郑和下西洋的事迹被改编成了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书中的郑和在碧峰长老和张天师协助下,出兵西征,一路斩妖除魔,慑服诸国,差不多算是简化版的西游记。

所以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作为后人的我们赋予了它原本没有的意义,在它身上寄托一种历史无法实现的憧憬罢了。

3 阅读:376

评论列表

墨镜先生

墨镜先生

3
2022-02-18 08:20

刘大夏家族垄断贸易了

分分钟捞钱几十万

分分钟捞钱几十万

3
2022-03-07 14:35

自私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