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从而让这个世界走向了两个极端。战败的屈辱以及不公正的《凡尔赛条约》让德国人被希特勒所蛊惑,投入了纳粹的怀抱,并准备用战争拿回当初在战争中失去的所有。
凡尔赛条约签订现场 油画
对于欧洲诸战胜国,战争的胜利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荣耀,反而给他们留下了极其耻辱和惨烈的记忆。战前各国民众用歌声和鲜花夹道欢送自己的战士奔赴战场,现在看来更像是恶魔的奴仆在为恶魔准备盛宴。因为被他们送上战场的几百万年轻生命,毫无意义地死在阴湿、腐臭的战场上。
除此之外战争对于主要参战国社会生产以及经济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窘迫的财政状况,也让欧洲各国政府视军备为对国家无益的负担。民众和政府同时极端厌恶起战争,因此尽最大可能去回避战争也就成为了他们的愿望,进而培养出了全新的政策 -- “绥靖政策”。
希特勒则充分利用了欧洲社会意识的变化,首先拿《凡尔赛条约》作为突破口。
1935年1月13日,德国通过公投的方式,宣布收回《凡尔赛条约》中割让给法国管理的萨尔区。1935年3月16日,德国明确宣布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度,公开宣称德国不再承认《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
注: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的组织以及规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例如规定陆军为募兵制,并且总人数不能超过十万。
希特勒的目的有三个。首先,德国民众普遍认为条约屈辱和不公正,单方面的废约行为可以为希特勒塑造出一种高大、强力的形象,为他更进一步的赢得德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其次,大幅度扩大国内的军事需求,可以刺激国内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的经济。此举虽然有个明显的缺陷 –政府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不过对希特勒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问题,短期用债券解决,长期则通过战争掠夺来填坑。
最后,扩大军备是其后续计划的基础。
对于德国的废约行为,英法两国虽然意见有分歧,但是出于回避战争的目的,并没有向德国施加多大的压力。
英国选择了谅解,并和德国就新的军备规模展开了谈判,实际就是通过新的条约来满足希特勒的要求。法国虽然因为和德国的地缘关系,并不信任德国,不同意德国的毁约行为。但是也没有拿出实际的反制措施,而是指望马奇诺防线来守护自己的安全。
因为英、法两国的不作为,欧洲其它国家也就默认了德国毁约的事实。德国的军事实力从此开始了迅速的膨胀。
解开军事束缚之后,希特勒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计划 –扩张和掠夺。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 命令军队越过莱茵河,进入《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非军事区。
为什么说这是希特勒一生最大的一次冒险?因为进入“莱茵区”是严重违约的军事行动,英法完全有正当理由予以军事反击,而此时的德军根本不是英、法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对手。
如果法国人采取敌对行动,就立即从莱茵河对岸撤回……
在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有夹着尾巴撤退……
德军进入莱茵区
希特勒事后自己也述说了他当时的紧张。可惜的是已被“绥靖政策”控制的欧洲各国,对此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反应。3月29日希特勒又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废除了“莱茵区”非军事化的约定,既嘲讽了英法等国,又将自己在德国人民心中的形象装裱的更为伟岸。
“莱茵区”的成功,让希特勒确信只要他以战争为威胁,英法等国必定屈服。于是他开始了“德奥合并”计划。
德国一方面扶持奥地利纳粹党在奥地利内部搞渗透、政变和叛乱;另一方面则以保护日耳曼人权益为幌子,以军事为要挟逼迫奥地利政府签订秘密条约,从而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为了自救以及保留奥地利最后的尊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计划在1938年3月13日发起是否同意“德奥合并”的全民自决。
愤怒的希特勒命令德军开进奥地利并接管了奥地利政府,然后在4月10日搞了一起包含德国人民在内的“大德意志公投”,正式将奥地利合并为德国的一个省。这个过程中英法则一直冷眼旁观,并未给予奥地利政府实质性的援助。
也就在同时,1938年希特勒指出,捷克斯洛伐克苏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饱受捷克人的欺凌和压迫,德国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希特勒要求给予苏台德地区自治权,并将苏台德地区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
对于德国的要求,欧洲也意识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继续退让。如果在“苏台德问题”上满足了德国,不单单意味着将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也意味着以后凡是日耳曼人行走、生活的地方,希特勒都可以站出来主张权力。
为此英国总理张伯伦开始了他的外交斡旋。张伯伦因为亲眼目睹了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因此回避战争、保持和平成为了他的执政理念,也让他成为了“绥靖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但是张伯伦却忽视了,和平只有在矛盾的双方均有和平意愿时才能真正实现,而此时的希特勒坚信唯有战争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也注定了张伯伦的一切努力必然失败。
希特勒表示苏台德区是他最后的要求,而且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将不惜发动战争也要实现目的。张伯伦退缩了,并自欺欺人地认为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而回避战争,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从开始奔走各方游说,说服他们同意希特勒的要求。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在全民广播中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
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无所知的人们之间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壕沟,试戴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可怕,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
在张伯伦的外交斡旋之下,英法两国同意了德国的要求,并同德国一道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10月1日,苏台德地区正式被德国吞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议”。
德国吞并捷克
吞并苏台德区后,希特勒又接着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区的日耳曼人依然饱受捷克人的压榨。为了保护这些日耳曼人,让他们免遭迫害,希特勒认为捷克斯洛伐克需要分为两个国家并且由德国来给予他们“保护”。
方法和方式和当初的奥地利一样,内部扶持纳粹党和日耳曼组织进行颠覆和破坏,外部通过军事施加压力。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一样无从抵抗,英法也一样冷眼旁观,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全面进入捷克,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消失了。
至此“绥靖政策”已经彻底失败并沦为了笑话。但是英法两国仍然心存幻想,仍然认为自己有能力阻止战争的到来。英法在抗议德国不受承诺的同时也宣布,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将给予武装支援。
但是这种“下次一定要你好看”的威胁又能吓阻谁呢?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9月3日英、法两国正式对德宣战。名词定义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正式地拉开了帷幕。
但是宣战后头八个月,英法两国却没有和德国发生任何军事交战行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假战”。
因为此时的德国已经不是当初进入莱茵区时那个“孱弱”的德国,而是膨胀为一个意图征服全世界的帝国。相反英法却因执迷于“绥靖政策”导致军备长期停滞不前,此消彼长之下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乏力。
因而让他们产生了荒唐的幻想,德国吞并波兰之后就会满足吧……吞并波兰之后德国会惧怕两线作战而求和吧……马奇诺和大洋的阻碍会让德国人把目光投向东方吧......
幻想之所以被称为幻想,是因为它不可能真实地发生。纵容也不可能真正阻止欲望,欧洲早已错过了扼杀战争的机会。对于拥护“绥靖政策”的人来说,最悲剧的是他们费尽一切心力试图去阻止战争、保留和平,结果却是亲手培育了更为恐怖的战争。
亏损也要活着
俄罗斯拿下克里米亚会满足吧……再拿下东部两省会满足吧……拿下乌克兰之后应该会满足吧……拿下波罗的海三国就会满足了吧……拿下波兰总该满足了吧……额 怎么又是波兰?
滚滚灰尘
呵呵,欧洲还会第二次绥靖吗?
用户34xxx45 回复 03-04 07:59
已经开始了
路过 回复 03-06 22:12
所以要消灭乌纳粹,
无求则刚
现在的俄乌战争德国大妈有一份。
用户10xxx89
欧洲拉着美俄对决!想法很好,想的太美![呲牙笑]
帅的惊动省妇联
现在欧洲还是以人家德国为首,英法都不行。
幻想自在时,最后 回复 calculus 03-19 09:40
[笑着哭]可是德国有屁自主这次才稍微松了绑
calculus 回复 03-19 09:29
欧元的基础是德国马克。德国是欧盟发动机。是领头羊。前几年要求法国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让给欧盟你不知道吧
o99oolllooooi
不喜不悲,大乐齐同,既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