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用司马懿的故事刺激李靖?君臣二人之间真的充满龃龉?充满杀机?

寻根拜祖 2024-03-19 10:52:54

贞观十八年(644年)的一天,李世民将病了很久的李靖召入宫中:“卫公南平萧梁,北扫突厥,西定吐谷浑,唯独东边的高句丽还没臣服,你是否有意出山呐?”

老将军立刻恢复活力:“老臣虽然是残年朽骨,只要陛下不嫌弃,臣马上就病好了。”

李世民却笑着摇了摇头:“卫公忠心可嘉,不过这次你还是好好养病吧,朕御驾亲征。”

这是发生在李世民东正高句丽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对李靖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事家来说,记载这种鸡毛蒜皮、不疼不痒的事简直就是浪费笔墨。

不过,唐人刘餗的《隋唐嘉话》对这件事的记载却让人毛骨悚然:

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曰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曰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举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进。

我用大白话叙述一遍:

李世民出征前,曾经让宰相去请李靖随军出征,但李靖因为病重,没答应。于是,第二天李世民亲临卫国公府。

李靖一见李世民便赶紧谢罪说:“本来老臣应该随军出征的,但臣这身狗病日益加重,实在担心会死在路上,反而连累了陛下。”

李世民摸着李靖的后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坚持一下嘛,过去司马懿不也又老又病,却还能自强不息,成为一代勋臣了嘛?”

李靖听罢冷汗直流,赶紧叩头说:“老臣请求带病随行。”

就这样,李靖跟着李世民踏上了征程,可是刚刚走到相州,他就因为病情加重实在无法坚持了。

这两段记载的画风完全不同,前者李世民似乎就想跟退休老头逗趣,明明不想让他去,偏要逗他一下;而后者则是暗藏杀机的一段对话。

首先,李世民是铁了心要带李靖一起上前线,全然不顾李靖的病情已经无法支撑,或者说李世民根本不相信李靖有病。

其次,李世民用“司马懿带病工作”这个故事作类比,简直就是诛心之语。

司马懿是什么人?篡夺魏室江山的罪魁啊,他靠装病瞒过了曹爽,并通过“高平陵政变”一举夺了曹魏的军政大军,为司马氏代曹奠定基础。

李世民拿司马懿说事,显然潜台词就是:李靖,你别装了,我知道你就是第二个司马懿,想趁我不在京城时也来一场“高平陵之变”,甭管你真病假病,我都不能将你单独留下来。

前一个故事温情脉脉,后一个故事杀气腾腾,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呢?

从可靠性上来讲,前一个记载来自于正史《旧唐书》,后一个来自于唐人笔记《隋唐嘉话》,毫无疑问后者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甚至有可能是编造的情节。

不过说实话,即便正史记载的东西也未必可靠,从《史记》到《汉书》、《后汉书》,再到后来的历朝正史,都无一例外地发现了大量的编造、篡改痕迹。

历史真相的探索何其之难!所以,历来就有很多史学家将有限的证据,结合自己的推论,以论文、笔记体、小说等题材,展现给大家一个他心目中的“真相”。

比如郭沫若先生就写过大量的“历史小说”,那么,《隋唐嘉话》会不会是刘餗心目中的“真相”呢?

完全有可能,刘餗是开元初年的集贤院学士、右补阙,参加过国史修编的工作。虽然我们不大清楚刘餗所依据的原始记录来自于哪里,但作为一名史学家,他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这么创作。

事实上,李世民对李靖的猜忌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在两唐书里看到不少相关的记载。那么,李世民和李靖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李靖跟李世民一样,都出身于陇西李氏。李靖家族自北魏时期的就是军功家族,他的舅舅就是名将韩擒虎。

李靖自幼就得到舅舅的悉心培养,韩擒虎还断言,自己的外甥将来一定能“功比孙子、吴起”。

可惜的是李靖的仕途一直很不顺,被誉为天才军事家的他,竟然年近五旬还没有上过战场。

大业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期间他发现李渊有不轨之举,于是便化装成囚徒,准备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变。岂料走到关中时,由于盗贼四期,他竟然无法前行,还被李渊逮捕了。

李渊本想处死李靖,临刑前,李世民替李靖求情,让躲过了一劫,从此李靖便成了李世民帐下的一位幕僚。

武德三年,李渊的侄子李孝恭在平定江南时遭遇挫折,于是李渊想起了素有才名的李靖,便将他派到李孝恭身边,负责江南的军事行动。

这一年李靖已经49周岁了,才第一次以将领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也是从这一刻起,他将大半辈子的“纸上谈兵”化作一场又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

李靖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萧梁政权,将大唐的国土一直延伸到岭南。武德六年,他仅用一个月时间又平定江淮之乱。

可以说,大唐的南半个中国就是李靖一个人打下来的,功勋绝不在李世民之下。

武德八年,李靖率领江淮子弟北上抗击突厥,由此拉开了他军事生涯中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贞观四年,李靖雪夜奔袭数百里,一举活捉突厥可汗颉利,也让突厥成了被他消灭的第二个国家。

贞观九年,李靖又踏上青藏高原,经过数千公里的追踪,击杀了吐谷浑可汗伏允,让吐谷浑成为他灭掉的第三个国家。

李靖的这三大战役,所针对的对手、地理环境、山川水文等差异非常大,水战、山地战、草原战、雪地战,他都能应付自如,无一败绩。

他的战术总是变幻莫测,让人高山仰止,不到最后一刻人们永远无法猜透他的意图。他总是能将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肉搏战、拉锯战,变成简单的收割战。

他的军事思想之深邃,绝大多数人根本看不懂,以至于误以为他的对手都太弱、他所经历的战争本该就是那么简单。

除了货真价实的战功外,李靖还是个军事理论家,他留下多部兵学著作,至今依然是军事家们的必读教材。

李靖还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包括苏定方、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薛万彻、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名将,都曾经追随他学习兵法。

只有李渊、李世民才知道他的价值,李渊直言不讳地说,李靖的才华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

李渊出于忌惮,一边用李靖,一边压制李靖,直到他退位之前,李靖还仅是个“县公”。而与此同时,李世民帐下的那些个武夫们都是“国公”了。

李世民对李靖更大气,他刚刚即位就册封李靖为“郡公”,并将征讨突厥的重任交给了他。李世民还很谦虚,他曾经多次向李靖讨教兵法。

可以说,李世民给了李靖无以伦比的尊贵,也给了他最高的待遇。

这么说君臣二人是不是亲密无间呢?呵呵,还真不是,他们之间有不少龃龉。

当初李靖还在江南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分别派人找李孝恭、李靖,试图拉拢他们。史料记载,李孝恭将这些人都轰走了,没接茬。李靖则没有记载,猜测应该跟李孝恭一样。

后来,李靖镇守灵州的时候,李世民再次派人联络李靖,希望在他和李建成的争端中支持自己。为了拉拢李靖,李世民还将李靖的弟弟李客师、儿子李德謇收拢进秦王府任职。

那么,李靖对此是什么反应呢?《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说李靖曾经表态为李世民效力。

那么,这两个记载哪个更可信呢?从我对李靖的分析来看,《新唐书》的记载恐怕靠不住。

李靖是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说他就是单调无趣的书呆子,一辈子只关注军事,别无所长。他不会做官,没有人际交往,做宰相的时候,他每次上朝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最后李世民只好同意他辞职。

李靖为何会这样?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他身边的亲人,包括三个舅舅,还有大哥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自己也因此被压抑了一辈子。后来又因为江都告变遭到李渊的嫉恨,差点被李渊两次杀害。

这些经历让他害怕朝堂,所以他本能地躲避。这种情形下,他有可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选边站吗?我认为可能性很小。

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李世民登基后一边给与他很高的地位,也重用他,另一边却是不断的猜忌和打压。

我们发现,每当李靖德胜回朝,总会遭遇无妄之灾。

灭了突厥后,他被人状告谋反,因此遭到李世民的训斥,吓得辞官回家归隐。灭了吐谷浑之后,他再次被状告谋反,虽然很快真相大白。但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如果没有李世民的默许,没人敢对一位立下不朽功勋的将军做出这些骇人听闻的举动。

李靖晚年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就两种,没战事的时候阖门自闭,有战事的李世民又想办法请他出山。

这么说不是想抨击李世民的薄情寡义,如果您是一位君主,当你遇上一位千年一遇的军事奇才,而此人又跟你不亲热,看不到绝对的忠诚,你会怎么做?如果你一点都不防备,那说明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李世民虽然猜忌李靖,但起码守住了底线,要是换一个冷酷的皇帝,李靖能不能善终都是个问题。

自古俊杰多磨难,以我浅见,遇上李世民其实是李靖的幸运,至少他给了李靖尽情发挥才华的空间,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李靖。

有意思的是,李靖去世后仅八天,李世民也驾崩了。

也许是天意的安排吧,李世民与李靖这对君臣携手走进了昭陵,一个伟大的崛起时代结束了,大唐帝国的后辈们踩着他们的肩膀,继续谱写着盛世长歌。

0 阅读:41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