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曾是贫穷的放牛娃,却在40岁时建立明朝,国祚长达276年,“传奇指数”与汉高祖刘邦相媲美。
虽然朱元璋仅有一位皇后,但他的后宫妃嫔非常多,她们共生育26位男孩和16位女孩,其中有两个不幸早夭。朱元璋最宠爱的孩子一直是嫡长子朱标,他的全情父爱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是任何其他儿子都没能享受的。
正因如此,有人说朱标是朱重八的“独子”,其他儿子则是朱元璋的儿子。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朱标独得父亲关爱。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朱元璋的父亲,虽然它饱含父爱,但却处处能看到帝王权术的影子。
今天,结合明朝史料记载,以朱标享受无微不至的父爱为主线,感受“权术大师”朱元璋的手段。
太祖鏖战急、发妻晚育喜1355年,朱元璋正带兵进攻集庆(现在的江苏南京),妻子马氏身怀六甲暂时居住在太平县富商陈迪的府上,朱标就是出生在这里。
《明史》记载,“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
在前线鏖战的朱元璋接到发妻产子的消息,内心激动万分,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这年,朱元璋已经27岁,在当时绝对算是“晚育”,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朱元璋兴奋的心情,难怪他直抒胸臆,再也不怕后继无人。
虽然朱元璋自身的学问有限,但他非常重视对朱标的教育,1360年,朱元璋特意聘请宋濂作为朱标的“五经”老师。宋濂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鸿儒,朱元璋为请他出山教导朱标,的确花了很大心思。
早在1358年底,朱元璋便派人邀请宋濂,但遭到婉言拒绝。在广纳贤才方面,朱元璋向来都是谦卑的低姿态,本已厌世隐居的宋濂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最终到南京教授朱标“五经”。
经过惊心动魄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灵活发挥小船优势采用火攻,陈友谅被乱箭射死。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随即便册立朱标为世子。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登基,成为明朝第一位皇帝,选定国号为“大明”,紧随其后就册封朱标为皇太子。
《明史》记载,“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立子标为世子。”
朱元璋在身份升级之后,都是很快便确定朱标的新身份,足见朱元璋是毫不迟疑的,也从这个细节流露出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和期望。
朱元璋苦心教化、众皇子气态万千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不仅为朱标聘请名儒讲学,更要让他在实践中锻炼。
1367年,12岁的朱标还是吴王世子身份,朱元璋命其到临濠祭祀祖先,其实朱元璋的真实目的是“忆苦思甜”教育,训练朱标做帝王的本领。
朱元璋在临行前,当面教导朱标向商高宗和周成王看齐,学习他们勤俭节约、体察民情,要求朱标在回乡路上深入体验百姓艰难的生活,观察民间风气的好坏,回到家乡要多请教邻里父老,真正明白父亲创下基业的艰难历程。
在此次行程中,也是朱标出生后首次拜访太平县陈迪,送上50两白金表达感谢。
实际上,朱元璋对即将前往封地的藩王儿子都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安排他们回到中都凤阳祖籍地,体验百姓疾苦生活,深刻了解王朝兴盛的缘由,每次朱标都要带领众位弟弟共同前去。
《明史》记载,“将之国,命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业所由兴,且命皇太子率之,祭开国功臣然后行。”
此外,朱元璋还多次耳提面命教育藩王们在封地做“贤王”,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很少,比如秦王朱樉后来就在藩地肆意妄为,导致人心惶惶竟被老妇人毒死。
经过朱标与众兄弟的对比,可以看出朱标的确宅心仁厚,将父亲朱元璋的教诲铭记于心、落在行动上,显露出明君圣主的气质。朱标的表现给朱元璋带来正向的、欣慰的反馈,也更加坚定朱元璋传位于他的决心。
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朱元璋明确“朱标是接班人”的信号。当时,朱元璋刚成立中书省和都督府,有朝臣上奏推荐朱标担任中书令,这有较明显的拍马屁嫌疑。
没想到,朱元璋直接否决了这项提议,理由是朱标年龄尚小,学习锻炼还不够充分,经历的事情也不够多,目前最应该读书学习增加智慧,将来国家事务繁多,都要听从他的号令,何必现在做中书令呢?
朱元璋的回答丝毫不掩饰对朱标的期待,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朱标的储君地位。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为朱标配备了超高级别的“教授辅导团”,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
朱元璋曾对太子辅导团专门降旨,表示不再为朱标分派府僚人员,而是让你们全部兼职,原因是战事还未平息,万一我在外征战遭遇危险,必定是朱标监国理政,到时候朱标决策不符合你们的想法,你们就会认为是太子府僚误导朱标,进而导致你们与朱标生出嫌隙。
《明史》记载,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在这段记载中,最令人震撼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朱元璋直言如果遭遇意外,就让太子朱标接班监国;第二个是朱元璋为朱标考虑得非常细致,就连朝臣与太子的心理隔阂都想到了,通过不设府僚来避免君臣嫌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朱元璋既是大明威严的皇帝,也是朱标慈祥的父亲。
太子监国有口皆碑、庇护藩王差错恶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标不负期望愈发干练稳重,将朱元璋视为偶像。1377年,即洪武十年,朱元璋认为22岁的朱标已经足够成熟,于是诏令朝廷事务全部禀奏朱标处置,只需要向朱元璋汇报即可。
《明史》记载,“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这一年对朱标来说意义非凡,巧合的是,次子朱允炆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而他将彻底改变朱标一脉的结局。
自从开始处理政务,勤奋是朱标最基本的要求,天还没亮就起床批阅奏章,直到深夜才疲倦就寝,史书用“戴星而朝,夜分而寝”来形容朱标;宽厚是朱标最显著的特点,他希望能够实行宽松平稳的政策,在这点上和朱元璋存在分歧。
从整体效果来看,朱标在处理朝政这段时期,可谓是有口皆碑。
《明史》记载,“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赞弘多。”
朱标的仁慈性格是贯穿始终的,在执掌朝政时是这样,在对待众位弟弟时也是如此。
前文说到朱元璋对众位儿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就藩之前都会特意叮嘱教育,但是即便如此,也总有人犯错,那些犯错严重或者屡教不改的,朱元璋会将藩王召回京城,不允许返回封地祸害百姓、为非作歹。
比如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两人彻底放飞自我,朱元璋将他们召回身边责罚,作为大哥的朱标,在弟弟受罚时总是站出来劝说朱元璋。在朱标的劝说辩解下,朱元璋才消解怒气,才让朱樉和朱棡返回各自封地。
《明史》记载,“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
对于这段记载,根据朱元璋对儿子的要求,责罚是难免的;对于仁慈宽厚的朱标来说,维护弟弟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如果结合“权术大师”朱元璋的特性,有理由相信朱元璋是故意让朱标“扮演”好人角色,以便将来诸位藩王鼎力拱卫朱标。
文弱朱标是假象、原则把握有底线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明朝胡惟庸案爆发,宋濂的长孙宋慎“显然不够慎重”,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按照律令要诛灭九族,也就是说宋濂也要被处死。
宋濂是朱标的恩师,得知消息后劝说父亲饶恕宋濂,没想到朱元璋坚持杀一儆百,朱标转头去求助母亲马皇后,经过母子二人的合力劝说,朱元璋决定免去宋濂死罪,但仍然要流放四川茂州。
朱标在大众心目中是宽厚仁慈的形象,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朱标行事的原则性。
比如在胡惟庸案爆发时,朱元璋以严苛手段处置涉案人员,此时朱标并没有展现出他的宽厚仁慈,而是坚定地支持父亲朱元璋。
那为什么朱标会为宋濂求情呢?因为朱标明白宋濂并未参与其中,是受长孙宋慎的牵连,这才出手相救。换句话说,对于那些在胡惟庸案中被处置的其他人,朱标也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对于朱标,很多人还会有“娇柔软弱”的印象,这也是仁慈引起的偏见。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朱元璋对军事能力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因此诸位藩王都是军事能手,朱标也不例外。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后不久,有位名叫周宗的人上奏朱元璋,请求做朱标的武术教师,朱元璋了解后欣然应允,真的让朱标跟随周宗学习武艺。
《明史》记载,“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
对比朱元璋年龄较长的儿子们,再加上朱标是朱元璋最重视的培养对象,可以想象朱标的军事能力绝对不弱。为什么会有朱标“文弱”的误解呢?因为朱标作是明朝太子,身份决定职责,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协助朱元璋监国,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展露军事才干。
巡视山河突病逝、太祖意外泣儿女1391年,有位名叫胡子祺的御史上奏朱元璋,详细分析天下地理局势,认为关中之地最适合作为都城。这份奏章立即勾起朱元璋的兴趣,诏令朱标到关中实地考察,顺便慰问秦地父老乡亲。
《明史》记载,“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
经过3个月的考察,朱标圆满完成朱元璋交代的任务,朱标做事非常细致,他专门绘制沿途地图,详细记录当地百姓的风俗面貌,这让朱元璋龙颜大悦。
然而,朱标回到府邸就生病了,当时朱元璋并未在意,认为朱标是舟车劳顿导致的,精心调理一段时间就会康复。
又过了几天,朱标的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让朱元璋紧张起来,立即安排太医团队诊治,但是始终不见好转。
朱元璋想起朱标启程前往关中考察时,就在朱标渡江的那天晚上,东南方向的天空突然响起惊雷,一直沿着朱标前进的方向传过去,这是“威震之兆”,随后便是连续10余天的阴天,却始终不下雨。
《明史》记载,(朱元璋)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朱元璋当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特意派遣使者告诉朱标在考察时多施仁慈善行,以此回应天意。朱元璋为了祛除朱标身上的疾病,特意大赦天下,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眷顾。
然而,1392年4月,朱标在南京病逝。朱元璋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65岁的朱元璋泪流满面。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懿文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于东角门,对群臣泣。”
也许,此时朱元璋突然想起常遇春病逝在柳河川,他写下一首诗沉痛悼念爱将,在诗中写道一生没有为儿女哭泣过,如今听说常将军突然去世,不自觉地泪洒草木。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
1392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将爱子朱标安葬在明孝陵东边,距离自己陵墓仅有数百米,谥号为“懿文太子”。
一直以来,“权术大师”朱元璋精心为朱标铺平君王之路,在成长道路上有名儒传授、功勋辅佐、帝王叮嘱,在监国理政上不惜披上“嗜杀凶狠”的恶名,但是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谋划的一切都失去主人翁,垂暮之年的朱元璋要重新考虑接班人选。
他,朱元璋,选定皇长孙,朱允炆。历史无情证明,这是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