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品好于甘宁,血性更甚,同样勇猛,为何演义中被甘宁压一头?

黑白说历史 2025-02-13 13:14:56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提到东吴的猛将,不少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甘宁。

在崇尚武力的演义里,甘宁是东吴阵营的武力排面。

他更是因为熟练使用多种武器而为人津津乐道。

正史的甘宁,跟演义所写没有太多出入,但实际上是被美化了不少。

至少,在塑造甘宁这一角色上,老罗采取捧一踩一的方式,让另外一位猛将,成了甘宁的垫脚石。

他,就是凌统。

继承父亲遗志的少年

凌统的父亲凌操,大家都比较熟悉。

他早年跟着孙策征战,担任的是先锋官的角色,类似曹魏的乐进,是军队中的尖刀。

孙权继位后,凌操同样没有改变角色定位,并在一次征战江夏的战役中,孤舟深入,被敌军的甘宁射杀!

当时凌统仅15岁,很多人却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担起重任。

孙权就让凌统继续统领父亲的部队,并开始提拔他。

在演义中,老罗给凌统加了一出戏:在乱军中抢回父亲的尸首。

这算是他对凌统唯一的仁慈。

动手杀了盛气凌人的督官

有一回,凌统跟几个督官约好要围攻一座城池,出征前大家伙聚在一起喝酒。

酒宴上,其中一个叫陈勤的督官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欺负新人嘛,不按规矩罚酒。

年轻气盛的凌统看不过去,就顶撞了他。

陈勤指着凌统鼻子痛骂他,还连带他爹凌操也骂了!

凌统当时没有发作,而是忍住了冲动,暗自流下了眼泪。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陈勤得寸进尺,耍酒疯,在路上又碰见了凌统,依然辱骂不停。

凌统那时候就忍不了了,一刀就把陈勤给砍翻在地!

后来开始进攻围住的城池,凌统视死如归,激励众将士,很快将目标攻破。

战后,凌统选择自首,但是孙权得知前因后果,最终算是让他将功赎罪。

仇人分外眼红

在甘宁归顺孙权后,作为同事,凌统和他避免不了见面。

虽然明面上孙权命令凌统不得与甘宁闹矛盾,但是,杀父之仇哪是那么容易释怀的。

因此,凌统对甘宁一直充满怨恨,甘宁也一直防备着凌统。

有一回,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都受邀去了吕蒙家参与酒宴。

大家伙都喝了不少酒,理智逐渐丧失,凌统顺势拿起刀说要舞刀助兴,甘宁怎么不明白那是啥意思,就提起双戟也准备起舞。

吕蒙这才想起来他俩的关系,就拿到佩刀和盾牌,冲到他俩中间架开,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厮杀。

之后,甘宁就被孙权调到远离凌统的地方任职,并无提及两人的恩怨有无化解。

演义中,他俩的关系被处理成甘宁救了凌统一命,两人和解,算起来反而是甘宁人品力压凌统了。

颇具父风的猛将

凌统在孙吴集团中,每次打仗也是类似其父凌操,担任冲锋陷阵的角色。

征讨江夏的时候,凌统就曾先攻取城池提前让战役取胜。

赤壁之战、皖城之战、夺取三郡等战役,都有凌统活跃的身影。

逍遥津之战,尽管吴军战败,但是凌统算是最有血性的一位猛将。

他掩护孙权撤退,带着300精锐亲兵死战断后。

凌统的亲兵全部战死,他自己则斩杀了几十名敌兵。

在预估孙权应该已经脱离危险后,凌统身披铠甲,潜水顺利逃亡,这水性,也是没谁了!

国士之风深受追念

凌统虽常年过着军旅生活,却不忘在营寨中亲近有识之士。

说明他是一位有文化的猛将。

同时,他仗义疏财,深受众将士的爱戴。当时人们都称他有“国士之风”。

后来,凌统奉命去山中募集军队。

依靠着自己体恤士卒、同甘共苦的名声,凌统很快募集到一万多人。

他带着这支部队经过本县的时候,不作威作福,反而恭敬礼遇,待人接物,令亲朋好友倍感亲切。

当凌统完成任务准备去向孙权复命的时候,突然就病逝了,年仅49岁。

孙权得知消息,悲痛不能自已,还为此减少饭量,持续了好几天。

他将凌统的两个儿子凌烈和凌封当做亲儿子一般,收在宫中养育。

每次接待客人的时候,孙权就对客人们说:这两位都是我的虎子啊!

演义中他被甘宁压一头

其实老罗这样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小说需要。

甘宁出身锦帆贼,这身份就很有艺术性。

加之他骨子里就是弑杀的性子,还有百骑劫魏营。

那么,他的故事就有很大的加工空间。

同时,甘宁的游侠气质,让他最终以德报怨,了却与凌统的恩怨,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相比起来,正史的凌统,就是逍遥津之战,300亲兵断后战死,比较值得加入演义。

至于人品,正史人品那么好的周瑜,演义都被抹黑了,凌统这样的“小人物”,他的人品更是无足轻重了。

其他时候,凌统的事迹确实相对“平平无奇”。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在你看来,凌统比之甘宁如何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1 阅读:1199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