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为何宁死不降?有1处细节被忽略,刘备如做到,张任未必不降

黑白说历史 2025-02-13 13:12:36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刘备集团入川的时候,一开始是别开生面的祥和之势。

刘璋以为刘备好心帮忙,刘备认定刘璋不会轻易破防。

结果,在一场酒宴之后,刘备不久就依照庞统的中策,拿下白水关。

刘璋和刘备这两位宗亲诸侯,也由此撕破脸,进入攻防演练大战。

这一切,并非算计,至于背刺与否,归根结底不过是利益使然。

刘璋集团其实还是有很多忠臣义士的。

黄权劝过刘璋,迎接刘备只会陷入一国难容二君的局面。

王累更是倒挂在城门口,苦谏刘璋,最后以死明志。

当然,最让人意难平的莫过于张任了。

演义中的张任

老罗给了张任很大的排面,很足的戏份。

演义中的张任,称之为智勇双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张任先是设计在落凤坡射杀刘备的入川第一军师庞统,又和其他川将把刘备包饺子,差点让他陷入绝境。

后来,张任两次面对燕人张飞,就没怂过。两番单挑均战有10多个回合,第二次还诈败诱敌,差点把张飞给拿下。

总之,在入川之战中,张任是刘璋集团的绝对主角,别人与他比起来,黯淡太多。

张任的智勇,让刘备集团十分头疼,诸葛亮也不得不设计捉拿。

他的排场,堪比襄樊之战关羽面对曹魏和东吴的全明星阵容。

最终,孤勇者张任不出意外由诸葛亮设计,于金雁桥战败,被张飞带队生擒。

刘备欣赏张任的忠勇,希望招降他,张任反而破口大骂。

刘备于心不忍,诸葛亮却下令斩首以便保全其忠义之名!

正史中的张任

张任在史料中的形象远不及演义丰富。

他年少的时候以忠勇、有气节闻名,被征召为从事。

刘备和刘璋反目成仇后,张任奉命与刘璝、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一同抵御刘备集团。

只不过,张任并没有打过胜仗,反而是节节败退。

最终,张任率军在雁桥完成最后的谢幕战,兵败被俘。

与演义如出一辙,张任宁死不降,被斩首。

张任为何宁死不降

当时,刘璋女婿费观、嫂子的哥哥吴懿、大将李严等都主动归降,在刘璋集团中地位颇高的张松也卖主求荣,张任的宁死不降显得尤为难得。

虽然,这样的行为略显愚忠。

那么,张任为何宁死不降呢?至少有4个原因。

刘璋对张任有知遇之恩

刘璋虽然暗弱,但并不代表他对张任不好。

可能早些年,他对张任有过类似知遇之恩的感情,那种东西,往往极能影响人心。

张任的家属均在刘璋手里

张任是益州本地人,整个家族也是在蜀地。

他带队出征,除了为刘璋,肯定也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毕竟,他不像费观、吴懿那些人,有更重的地位。

刘璋也许能轻而易举以家人来要挟张任。

张任认为刘备不厚道

虽然在打算迎接刘备入川的时候没记载张任劝阻,但可能他的身份就上不到那个场面。

私底下,张任对于刘备的行为大概是不齿的。

表面上,刘备入川是为了协助征讨张鲁。

实际他按兵不动,收买人心,等待时机成熟后迅速开展行动,夺取白水关,攻占涪县,进军成都。

这样的行为,在忠心的张任看来,肯定是极其不厚道的。

最关键的原因

其实,张任并非完全不可能投降。

关于对张任的招降,史料中的记载与演义并不一致,有一处细节被忽略了。

“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

刘备听闻张任是个忠勇之人,就命令士兵去招降他。

注意,刘备并非亲自招降他,只是让手下代替自己,这效果,虽然不是核心原因,但肯定是关键原因。

如果刘备以君主的身份,亲自礼贤下士,给张任解开捆绑的绳索,并承诺不为难张任的旧主刘璋,张任是不是真的宁死不降,就很难说了!

毕竟,像严颜的气势比之张任还更盛,最后也被粗中有细的张飞义释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在你看来,张任为何宁死不降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107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