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十分看重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亲情,还有血浓于水的自豪和归属感。
尤其是对那些长年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和华侨来说,黄皮肤黑头发就是中国的代表特征,体内的血脉就是文化的传承,所以他们愿意骄傲地表明自己的身份。
这几乎是世界各地华人们共同的特点,不管自己是否出生在这片土地上,都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曾经有一位美国人,他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曾给奥巴马总统当过部长,但却在年过半百时才回到自己的苏州老家,并说自己是完全的中国人,他就是朱棣文。
幼年朱棣文的成长史1948年,国内的解放战争已经步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在溃逃中不断走向灭亡,中华大地上战火依旧存在。
长达十四年的抗日加上四年的解放战争,这个国家被战争折磨的遍体鳞伤,民族从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走来,能活着已经是万幸。
在内战结束之际,社会百废待兴,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是凤毛麟角。但朱棣文就出生在一个书香氛围浓厚的家庭之中。
他的外公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土木和水利工程专家,爷爷是苏州当地饱读诗书的大文豪,妈妈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定居于美国。
在如此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朱棣文这一代堪称人才辈出。他是家里老二,哥哥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弟弟是美国著名的律师,一家人总共走出了十二位博士。
朱棣文则在物理学方面有超高的成就,他从小就对生活中物理学现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房间中研究物理学原理,这种天生的热爱为以后诺贝尔奖的获得提供了基础。
1978年,30岁的朱棣文来到了贝尔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和其他的物理学者有了学术交流之后,他的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终于在1997年时,他使用自己发明的激光冷却方法成功捕获原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这些成就足以让朱棣文在世界上出名,但严格来算,他并不是中国人,朱棣文一出生就在美国,并在妈妈的养育之下长大,并没有和中国产生任何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朱棣文对中国全然不知。
年过半百的回家路海外的生活向来不能阻止一个华人对祖国的思念,更不能打断他回家的脚步。
1998年,这是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他本可以待在美国享受掌声鲜花和荣誉,但朱棣文却选择遵循父亲的嘱托返回中国并前往自己的家乡寻根。
这时候的朱棣文已经是五十岁,年过半百的他还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但首次会面并没有让他感觉到陌生和紧张,反而有一种许久未归的期待和着急。
不仅是朱棣文激动万分,负责接待他的太仓市侨联主席曹浩先生也心情亢奋。
眼前之人不仅是自己的老乡,还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物理学家。
在曹浩心里,一个从未踏上故土的海外游子,在美国享有那么高的荣誉,仍然有如此浓郁的思乡寻根之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而此时的朱棣文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家乡乃至整个中国人的骄傲,还十分好奇地询问,你们怎么知道我得诺贝尔奖了?
很快就有人拿出当下关于他的报道来,包括能找到的报纸,期刊杂志等等,朱棣文没想到和自己有万里之遥的家乡,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不觉红了眼眶,内心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系也开始出现。
在看望家乡的途中,朱棣文内心的触动溢于言表,他真诚地表示“我虽然出生在美国,在美国长大,但我的家乡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我有中国的基因,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
这次中国之行对于朱棣文来说意义非凡,于私是祭祖寻根之旅,于公就是以美籍华人的身份为中国作出贡献。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朱棣文在此时正式成为我国的科学院外籍院士,为祖国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这次会面之后,朱棣文就更像是一个外出闯荡天下的孩子,根已经扎在了这里,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
2000年8月,在酷暑步入深秋之时,朱棣文再次返回自己的家乡祭祖,并且与自己的妻子一同前来。
这次祭祖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夫妻二人是肉眼可见的高兴。
朱棣文高兴是因为自己可以带着家人返回故乡了,这是对父亲诺言的实现,也是祭祖时对列位祖先的告慰。
妻子吉恩更加高兴,在和丈夫这么多年的相处之中,她知道故乡在朱棣文心中的重要性,也支持他回乡祭祖。但带自己一同前往,这便拥有不同的含义,这绝不是简单的陪同随行。
用中国话说,这是对媳妇的认可,不仅是朱家的认可,也是整个苏州人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认可。
在吉恩眼里,这个认可是难能可贵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在得知朱棣文返回的消息之后,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家人纷纷赶来和他相聚。
上海,南京等位于全国各地的远近亲戚都带着家中晚辈赶到这里,两人鞠躬问好,彼此相谈甚欢。后面的时间里,朱棣文还拜访了自己的母校,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返回美国之后,朱棣文继续从事物理研究。
到2008年,因为突出的表现和出色的个人能力,他被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奥斑马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部长并很快就任,并于当年7月以部长的身份再次访华,在五年后宣布辞职。
总结朱棣文虽然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地和成长环境,但可以在成长之后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就像是对祖国的情感一样,虽然在小时候没有表现出来,但却是情真意切,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