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城张自忠路走过逝去的铁狮子胡同

亰人爱史记 2024-03-30 16:10:38

熟知古都北京城的人一定知道,现在的张自忠路就是过去的铁狮子胡同,它与其东端连接的东四十条一样,都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消失的胡同。但东四十条大街是用原胡同名“东四十条”来命街名,让人们还能留个念想,可“铁狮子胡同”之名却未复用。这里的缘由很简单,其一是道路之名再称胡同已不符合实际,其二更是由于在城市道路建设之前铁狮子胡同就已被改称为张自忠路了。要写张自忠路,就不能不提铁狮子胡同,因为它承载着上百年的厚重历史。

北京张自忠路位置图

张自忠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连地安门东大街,东接东四十条大街,长将近七百米。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九九年两次道路拓宽,张自忠路都是向南扩展。如今的张自忠路南侧只有一般民房和建筑,现存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张自忠路北侧,自西向东有孙中山行馆、和敬公主府、欧阳予倩故居、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北京城现在的张自忠路,也就是过去的铁狮子胡同,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见证了众多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和政治事件。尤其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这里是国家机关所在地,为军阀政客们纵横捭阖活动的场所,因此使铁狮子胡同成为了当时中外瞩目的北京著名街巷。

北京孙中山行馆大门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二十三号是孙中山行馆,又称孙中山行辕、孙中山行宫。

然而,这座院落的历史要比现有称谓提示的年代还要久远。

在元朝,今天的张自忠路是一条较窄的西开东塞的死胡同,因胡同中一座贵族宅院门前有一对元朝成宗年间铸造的铁狮子而得名“铁狮子胡同”。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中城”一节的“仁寿坊、八铺”条里记有“铁狮子胡同”。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曾作《田家铁狮歌》称赞胡同中的铁狮子:“田家铁狮屹相向,舑舕蹲夷信殊状。良工朱火初写成,四顾咨嗟觉神王。”清朝的《寄斋集》载:“禁城后之交衢,有铁狮焉,巷即以名”。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铁狮子被迁移到鼓楼正门两侧,后不知所终。自此,铁狮子胡同已无铁狮子,但铁狮子胡同之名却沿袭至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由此可见,铁狮子胡同是北京城的古老胡同之一。

明天启年间,铁狮子胡同的那座元朝贵族宅院成为了司礼监大太监王体乾的私宅。明崇祯年间清算阉党,加上当时田贵妃正得崇祯皇帝宠爱,于是大太监王体乾的宅院被崇祯皇帝赐给了田贵妃的父亲、左都督田弘遇而成为了田弘遇都督府。清康熙年间,此处成为了靖逆将军张勇的府邸,取名“天春园”。清道光末年,吴玉亭(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以万金买下天春园,修茸后改名为“增旧园”。清末民初,整个园子被逐步分割出售。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当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买下了增旧园的东南部用作寓所;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顾维钧离京,此宅闲置。

也正是在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垮台,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等人之邀,抱病北上,由粤来京,商讨国事。段祺瑞执政府将增旧园作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的居所。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孙中山先生抵达北京,直到先生逝世,他都住在园内,此地故称“孙中山行馆”。

孙中山行馆位于张自忠路西段路北,坐北朝南,建筑分东、西两路,整个宅院四周有回廊环绕,东北部是花园,花园内有假山和亭轩等建筑。

孙中山先生遗像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在行馆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当时治丧委员会在先生居住房屋门口悬挂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当年,先生居住过的房屋为内外套间,室内陈设简朴。套房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通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悬挂孙中山遗像;刻石右侧镜框内是孙中山先生在此写下的《总理遗嘱》;刻石左侧镜框内是《致苏联书》。靠墙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书籍;条案两侧各有一个花架,花架上摆放着青松造型盆景。

如今,孙中山行馆已被辟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孙中山行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和敬公主府街门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七号是和敬公主府。

和敬公主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三女儿,系孝贤纯皇后所生。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十六岁的和敬公主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和敬公主府则是和敬公主出嫁时的赐第。

和敬公主虽然下嫁色布腾巴勒珠尔,但远比汉唐时期“和亲”的公主们幸运,不必千里迢迢入蒙。乾隆皇帝亲准在京城为和敬公主建一座下嫁的府第,府址选在顺治皇帝二女儿在铁狮子胡同的原公主府所在地。这位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去世的公主为等级低于固伦公主的和硕公主,其府邸早已荒废六十余年。后按王府规格将这座荒废的公主府重新修建,赐予和敬公主,成为和敬公主府。皇后所生女儿为固伦公主,与亲王平级,所以和敬公主府的规制与亲王府相同。和敬公主府坐北朝南,为五重房屋组成的四进院落,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从整体规模到单体殿堂都是王府建制,包括街门、府门、正殿、正寝殿、后罩楼、翼楼、配殿、跨院、花园。不过和敬公主府最高等级的殿堂也只使用了硬山顶,在等级上还是低于王府的歇山顶殿堂。

和敬公主去世后,由于清朝实行世袭爵位递降制度,和敬公主后人爵位逐世降袭,故将府门由五间改为三间,主要建筑上的脊兽由螭吻改为望兽,以区别于王府,但府第的规模、格局未变,直到清末,也一直由其后人传袭,只因府主变更,“和敬公主府”先后被改称为“棍公府”、“那公府”、“达公府”、“达贝子府”。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和敬公主府最后一代传人达赉将该府以十五万大洋的价格卖给了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被用作北洋政府陆军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和敬公主府先后被多个单位占用。

现存和敬公主府平面图(本图方位上东、下西、左北、右南)

现存和敬公主府主要是原府第的中部,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主要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好,自南向北依次为街门、府门、正殿、配殿、正寝殿、后罩楼。只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府第后部建起了一座六层楼的和敬府宾馆对外营业。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和敬公主府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欧阳予倩故居大门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五号是欧阳予倩故居,为一座中西建筑合璧式院落。

北京欧阳予倩故居大门及其两侧的倒坐南房

欧阳予倩故居坐北朝南。院落大门用灰砖砌成,门洞上部呈圆拱形,两扇红漆大门鲜艳夺目,门洞上方还筑有女儿墙及其左右灰砖柱。大门两侧为临街倒坐南房后墙,墙面辟有拱券式窗,窗洞窄而高大,窗台较低,窗户上方有突出的圆弧形砖砌窗楣。

北京欧阳予倩故居院内西式建筑

走进大门,迎面偏西,一座面南西式建筑非常夺目,其为砖石结构,四坡顶,檐口有砖砌多层线角装饰。建筑西面辟五个券窗;建筑东、南两面居中辟门,门前有五级台阶。南面主入口有门廊一间,由四根爱奥尼式柱子支撑,东西两侧为瓶式廊凳;门廊为两坡顶,前方有三角形山花门楣。建筑东南角设有太阳房,为哥特式尖顶,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在这座西式建筑里,曾经住过戏剧家曹禺、作家光未然、诗人田间、表演艺术家金山、戏剧教育家沙可夫等文化艺术界名人。

进院落大门,迎面偏东,也就是在西式建筑东侧,有一座北房为院内正房,面阔三间,前后出廊。正房北侧有后房五间,前出廊。在后房西侧建有中式排子房五间。欧阳予倩先生当年住在西北部院落,院中有北房三间,前廊后厦;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两间。上述所有建筑均为中式房屋。

一九四九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欧阳予倩先生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同年十一月,举家迁入此院居住,一直到他一九六二年病逝。那时,欧阳予倩的夫人和孩子在中式房屋前小院内种满了果树、瓜菜和花草,使这里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当年这座院落可是高朋满座,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此聚会,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梅兰芳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欧阳予倩先生

欧阳予倩先生是著名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曾任中国戏剧学院院长。他不仅主持中央戏剧学院工作,同时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欧阳予倩先生集编剧、导演、演员、教师于一身,在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中建树颇多,在话剧和京剧表演艺术、戏剧创作与教育、戏剧理论研究以及古代舞蹈研究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

如今,欧阳予倩故居已经变成了大杂院,院内堆放着杂物,甚至停泊着轿车。只有一进院落中的西式建筑,依然彰显着欧阳予倩故居的昔日风采。

一九八六年,欧阳予倩故居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东城区保护文物单位。

北京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三号是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过去这里多被称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2006)第19号文”,将“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更名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从清朝到民国,张自忠路三号数度易主,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百年沉浮。

在清康熙年间,今张自忠路三号东部是康熙皇帝九子、雍正皇帝弟弟胤禟的府第。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允禟被削爵后,其宅院也被收回。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胤禟府第被赐予雍正皇帝五子、乾隆皇帝弟弟弘昼,成为和亲王府。之后一直为和亲王弘昼的后人永壁、绵伦、奕亨等居住,到了清光绪年间,王府降为廉公府。

在清康熙年间,今张自忠路三号西部是顺治皇帝五子、康熙皇帝弟弟常宁的恭亲王府。恭亲王府传到第四代多罗贝勒斐苏时称贝勒斐苏府;传到第八代镇国公承熙时称承公府。

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清政府拆除了原和亲王府和原恭亲王府内的所有建筑,两个大院合二为一,重新建造了华丽壮观的砖木结构西式建筑群。据说,费用来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余款。

北京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主楼

中间主楼坐北朝南,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前后面三间楼门,中部门厅以上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两层,外立面大量采用图案精美的砖雕装饰。建筑整体风格是仿英国维多利亚式,体积感与装饰性很强,但钟楼明显受哥特式风格影响,而在局部装饰上又有巴洛克风格的痕迹,所以它是一个西洋各种建筑风格的集合体。更有意思的是,在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题材,如“寿”字、“万”字、卷草等元素,更是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虽然装饰略显繁琐,但因装饰部位恰当、疏密有序、简繁适度、工艺精美,整个建筑仍给人以华美而又不失肃穆的典雅形象。

在主楼北面有后楼和东西配楼,装饰简洁,白灰板壁,红木柱饰,外带卷廊,为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

在主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风格相同的建筑。东部建筑最初为陆军部贵胄学堂,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被撤销,此处改为清海军部。西部建筑为清陆军部。

大门在主楼正前方,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门前东西两侧有一对石狮子,隔街对面是一座悬山顶砖雕大影壁。

很多人误以为张自忠路三号的西式建筑群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它的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师沈琪。沈琪当时是陆军部官员,也是中国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官方建筑设计师。张自忠路三号西式建筑群的施工也是由中国营造厂完成。它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建筑师的专业设计水平和中国营造厂的施工技术水平。张自忠路三号的西式建筑群在当时的同类建筑群中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因而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均设在这里。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以后,靳云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处改为总理府。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这里是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张学良助力,蒋介石取得了与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的胜利,同年十月以后,张学良成为了华北的统治者,东北军的王树常任平津卫戍司令,此处改为平津卫戍区司令部。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十月,这里改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及二十九军驻北平军部。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此处成为了以冈村宁次大将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东院则是以喜多大将为首的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日本驻华大使馆也设在这里。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此处改为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最初校址。一九七八年,主楼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二〇一九年,主楼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院。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上述铁狮子胡同的百年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张自忠将军与其并无太多关联,生前也未曾在铁狮子胡同居住过。张自忠将军在北京的故居是府右街椅子胡同十五号(今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丙二十七号),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初至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他曾在那里居住。按照一般规律,以人名命地名,至少应该是在其居住地。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签发《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铁狮子胡同更名为“张自忠路”,缘为何故?

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但他不愿在沦陷后的北平与日伪周旋,遂于当年九月弃职,返回军中参加抗战,时任第一集团军第五十九军军长,后因对日作战功勋卓著,升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五月十六日,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弹,牺牲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战场。张自忠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官阶最高的将领。

铁狮子胡同三号曾经一度是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将铁狮子胡同更名为“张自忠路”,既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更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