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抗日英雄我们听过不少,但能娶40多位妻妾的英雄,你见过吗?
更离奇的是,他83岁去世后,竟整整44年后才下葬!这可不是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佬,他的故事比小说还传奇。
战场上,他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硬汉;生活中,他的情史比帝王还精彩。但一个堂堂英雄,为何迟迟无法入土为安呢?

从无赖少年到袍哥大哥
范绍增出生于四川达州一个富足的绅士家庭,家境优渥让他的少年时代少了许多生存压力,多了几分放荡不羁。
他不喜欢读书,更不愿意按照传统士大夫的路子走,反而喜欢在江湖上厮混,与地方上的混混、帮派人物交往甚密。
13岁那年,年少轻狂的范绍增加入了四川当地最大的民间帮会组织——袍哥。

袍哥在四川根深蒂固,组织严密,讲究兄弟情义,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矩。
范绍增在袍哥组织中如鱼得水,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为人仗义,敢作敢当,加上头脑灵活,处事圆滑,很快在袍哥内部崭露头角。

到了22岁,年轻的范绍增已经成为当地袍哥的头领,手下兄弟数百,在当地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段江湖经历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他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范绍增在袍哥的日子里,结交了大量的地方豪强和各色人物,建立了广泛的人脉网络。

这些关系在他后来从军和转变政治立场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江湖经历也塑造了他独特的处事风格——重情义、讲义气,但也深谙权术,懂得在复杂环境中保全自己。

驰骋疆场的抗日名将
1916年,当时的四川军阀颜德基看中了范绍增的才能和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将他及其手下力量收编,任命他为模范营营长,这标志着范绍增正式从江湖走向军旅。
1925年,31岁的范绍增追随军阀杨森前往武汉发展,试图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次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更加谨慎地评估政治形势,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真正让范绍增名声大噪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他被任命为第88军军长,开始了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

范绍增率领的部队在抗战中表现出色,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取得了显著战果。
1940年,范绍增率部在太湖沿线与日军展开激战,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当地的百姓和土地。
这次战役不仅打出了范绍增和第88军的威名,也大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范绍增最辉煌的战绩发生在1942年。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酒井直次,还击伤了日军少将旅团长河野。
这一战果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极为罕见,让范绍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仰。

政治转向与新中国
随着抗战的深入,国共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军队突袭新四军,导致大量共产党军队伤亡。
这一事件让许多原本忠于国民党的军官开始质疑蒋介石的领导和抗战决心。

范绍增虽然表面上仍然效忠国民政府,但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他暗中开始帮助新四军,为他们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
这种双面行为充满风险,一旦被国民党发现,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甚至可能是死亡。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范绍增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最终解除了他的军权。

失去军队的范绍增被边缘化,但这反而加速了他的政治转向。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
1949年,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推进,范绍增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率部起义投向解放军。

新中国成立后,范绍增在河南工作,担任过高级参谋和河南体委副主任等职务。
他成功地实现了从旧军人到新社会建设者的转变,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范绍增的政治转向过程,既有理想信念的因素,也有现实利益的考量。但无论如何,他最终选择了站在人民的一边。

“风流将军”与他的"范庄"
范绍增的传奇不仅在战场,更在他的私生活。
范绍增一生共有约40位妻妾,这在当时的军阀将领中也算得上"成就斐然"。
为了安置这些姨太太,他在重庆修建了一座豪华公馆,取名"范庄"。

这座庄园不仅是他的家,更是一个小型王国,里面住着他的众多姨太太和子女。
范绍增对待姨太太的方式与其他军阀不同,他并不把她们当作玩物或财产。
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他为姨太太们请来教师,开设课堂,教授知识,帮助她们开拓眼界。

这种做法在当时实属罕见,显示出他思想上的某种开明。
“范庄”内部也不乏戏剧性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姨太太紫菊与人有染,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这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但范绍增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地与紫菊商量,最终同意让她离开范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他处理家庭纷争时的宽容态度,也让他在姨太太中赢得了尊重。
姨太太们不仅是他的红颜知己,有些还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助力。

比如姨太太赵蕴华和何蜀熙,凭借自身的人脉和智慧,帮助范绍增拓展政治关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
何蜀熙更是在他晚年政治转向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他与共产党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44年未安葬
范绍增晚年生活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经常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也为新中国的发展感到欣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像许多老一辈革命者一样,范绍增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始终坚定地支持党和国家。
1977年3月,范绍增在郑州去世,享年83岁。按理说,一位抗日英雄和起义将军应该得到隆重的安葬仪式。

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遗体竟然在太平间搁置了长达44年之久,直到2021年才最终安葬于重庆福果山。
这一奇特现象的背后,是范绍增庞大家族内部的纷争。
由于他有约四十位姨太太和众多子女,加上他的财产和安葬地点问题,子女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谁也不肯让步。

有的子女希望将他安葬在四川老家,有的则希望安葬在重庆范庄附近,还有的主张安葬在河南。
更复杂的是姨太太合葬的问题。有些子女坚持要让自己的母亲与范绍增合葬,而其他人则坚决反对。

这场纷争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直到2021年,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范绍增的子女们才最终达成一致,将他安葬在重庆福果山。
范绍增生前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却在身后长眠无处,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唏嘘。
范绍增的安葬风波告一段落,也为他传奇多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范绍增从袍哥少年到抗日名将,再到起义将军,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他既有军人的英勇果敢,也有政治家的审时度势,既展现出对家人的宽容开明,也面临着家族纷争的困扰。
尽管他的生活作风和处事方式存在诸多争议,但他对民族的贡献和最终的政治选择,都为他赢得了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真实的“傻儿司令”——范绍增》
《“傻儿司令”范绍增其人其事》党史纵览
《民国风流将军范绍增》——刘继兴. 决策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