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进化史,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

寻琴观看商业 2024-12-01 04:29:40

没有劲!根本听不见!再说一遍,重来!这么小声还想开军舰?是!我是福冈县县立东笃中学学生——田村英吉!

这个老电影里的名场面台词,相信热衷于玩梗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不大声就开不了军舰呢?除了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之外,军舰上实际的通讯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梳理一下战场通讯的演进历程。

01、军舰通讯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打仗时,就有利用烽火台的狼烟接力传递信息的方法。但是,飘起的狼烟只能传达极为简单的“0”和“1”的信息量,即敌人来袭。至于有多少敌人、是否携带特殊装备等细节信息,就无法传递了。

烽火台

一直到拿破仑时代,作战中的军情传递仍主要依靠通讯兵快马加鞭。

进入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改变了这一局面。

神奇的电不仅能作为驱动力,还能充当传递信息的介质。它不仅可以通过导线进行有线传播,还能直接在空间中实现无线传播。

不过,早期的电传设备由于精度不高,只能将有限的信息进行简化编码,以电报的形式发送出去,因此所能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

若要传递复杂信息,就需要发送很长一串电信号,这样一来,一方面很容易被敌人截获,因为无线电信号几乎是向四面八方同时传播的,敌方可以轻易接收。为此,各种针对电报的加密和解密技术纷纷登场,并在许多重要战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通讯用无线电虽然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如果有多点接收,就可以对其发射源进行三角定位。

著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被英国舰队围剿时曾一度逃脱,消失在英国人的视野中。随后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吕特晏斯向德军总部发送了一份长电报,结果被英国人截获,并通过三角定位确定了其大致位置,为之后的围剿成功奠定了基础。

俾斯麦号战列舰

所以,军舰在大海上执行作战任务时,若非万不得已,一般都需要保持无线电静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舰与舰之间的通讯靠什么呢?信号旗和灯光。海军信号旗通过不同组合悬挂起来拼成字母,而用灯光闪烁传递信号则类似电报打出长短节拍来组合成字母,这样同一舰队的友舰就可以在视距范围内进行通讯了。

那同一艘军舰上不同位置的部门要如何通讯呢?要知道,军舰是非常庞大的,距离较远的舱室之间既无法直接呼喊,狭窄的通道跑过去也很费劲。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传声筒!这个看似简单的空心管,使用起来还是挺有效的。尽管随着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军舰里越来越多地配备了电话,但简单可靠的传声筒还是保留了很长时间。

如果去参观在二战时服役的末代战列舰威斯康星号,就会发现在舰桥上仍然能见到很多传声筒。当前,日资的现代化盾舰舰桥似乎已不再配备传声筒,但电话还是有的。但不管是电话还是传声筒,军舰在战斗时周遭的噪音都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站位相互通讯,基本就得靠大声吼,声音小了根本听不见。

02、不同兵种的通讯方式

既然海上行驶的军舰,各种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标配,那么陆地上跑的战车情况又如何呢?

二战刚刚打响时,德国的各种小型坦克就率先普及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坦克间的协同更加便捷,大规模的集群作战成为可能。在当时,德国坦克虽然在防御火力方面不占优势,却凭借着这一优势取得了远超对手的丰硕战果。

二战德军坦克

相反,苏联坦克在一开始就占据攻防优势,然而通讯系统却大为落后,车际间的协同很多时候还得靠骑着摩托的通讯兵。这使得当时苏联坦克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大大落后于德军,成为了前期战场溃败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地上跑的坦克,天上飞的飞机更是需要无线电来通讯。我们在各种空战电影里也会经常见到飞行员们“跨服聊天”的场景。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些细节。

相比我们常用的耳麦话筒,这些飞行员用的话筒比较特别,不是对着嘴,而是贴在喉部。这个就叫做喉头通话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机舱里太吵了,直接隔空收音噪音太大,所以就采用了这种贴着喉部收音的设备。这个收音效果当然也非常“特别”,不过打仗时能听清楚就行。同理,当时的坦克里也使用这种喉头通话器,所以车长标志性的动作就非常有识别度了。

喉头通话器

不管是坦克还是飞机,都有一定的载重能力,同时自身也是高价值的军事装备,所以在当时使用电子管作为零件、还很笨重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标配上很正常。

而对于如同炮灰一般存在的可怜步兵,也只有先进国家的部队才会将无线电台下放到连排级,这还得专门配一个通讯兵背着,还特别容易中弹损坏。所以大部分班排级战斗还是得用手势和直接大喊。

而对于需要超视距射击的炮兵部队而言,无线电通讯就变得必不可少了。所谓的“召唤炮火”,是前面的人报坐标,后方炮兵向预设坐标开火。

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种电话的远程通讯也是和电报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啊。如果被敌人截听了,会不会就泄露了军事机密呢?是的,不过一般情况下,由于这种电台电话是用于战场基层的实时通讯,机密等级不是那么高。不过对于炮兵要炸哪里的这种重要信息,如果被敌人截听还是挺麻烦的。

虽然说二战各国士兵用的语言不同,但对于英语、日语、德语、俄语这些大语种,找个翻译并不是很难,于是乎就有了电影《风语者》里描写的故事。美军找了一帮北美的偏远土著做通讯兵,用别人都听不懂的方言做炮兵坐标的沟通,这样日军即便监听了美军的通讯也是一头雾水。

《风语者》通信

除了这种完全的语言加密,在通讯对话中使用各种奇怪的代号也是一种简单的加密手段,这点相信大家经常看军事影视剧的都不会陌生。就比如说“长江,我是黄河”“老鹰,我是猎犬”等代号。

03、二战后的通讯发展

二战过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现如今,单兵电台已经非常普及,理论上每个士兵都可以实现战场点对点实时通话。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大家要注意通讯秩序,保持频道的整洁。

无线电通讯设备

当然了,在实际交战中,特别是巷战等近距离交战中,保持静默也很重要,不然近距离的敌人若听到你在通话,一个手雷就会丢过来了。所以专业的近距离作战时,大家还是会用各种手势沟通,属于“返璞归真”了。

对于高技术载具,实时对话已经不能满足协同作战的需求了,更进一步的技术参数共享也越来越普及。通过超远程通讯指挥管理系统、数据链等方式,让坦克、飞机、军舰甚至无人机导弹联网成一个有机整体协同作战。

简单来讲,操作这些高技术载具作战越来越像“打游戏”了。这也将我们在赛博空间作战时习以为常的自己队友、敌人位置与状态的实时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应用到了现实当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数字化通讯在军事上的应用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一个版本。

海陆空协同作战

早在30年前的海湾战争就开始了,后来由于冷战的结束,世界相对和平,曾经突飞猛进的军事技术相对停滞了许久。而民用科技却突飞猛进,使得现在的民用通讯显然已经比军用更好用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民用通讯对基础设施的依赖非常巨大,没有信号塔,万能的手机就废了,除非把信号塔搬到太空。

卫星通信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了,而且最早也是用于军事。这让特种部队们即使以寡敌众,孤身深入荒郊野岭的敌境,也能召唤远程己方的空中力量,对敌关键目标进行打击。

近年来,马斯克的星链部署日趋成熟,低轨道的网络通讯更让前线可传输的信息量大增。这让掌握了此技术的一方,即便在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也能依靠消除战争迷雾的数字化开图能力赢得更多的战场主动权。这样在未来的战场上,制天权的争夺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SpaceX 卫星

在以往,反卫星导弹是对付人造地球卫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现在 SpaceX 发射卫星的速度过于夸张,以至于目标过多。其新一代可回收火箭技术在突破瓶颈之后,确实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那么各位读者认为应当如何应对这类科技呢?

【文本来源@CRAZY262的视频内容】

0 阅读:4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