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中正式步枪为何产量不多

迎波评军事 2023-03-13 14:57:05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名义上统一的国内各派势力用的步枪因为来源不同,型号五花八门,有汉阳造、山西65式、浙造77式、辽十三式、粤造21式、美制M1903式、捷克ZH28式等等,这么多杂乱的品种不利于后勤补给,并且影响战斗力。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M1924式步枪为模板,仿制生产中正式步枪。

1935年7月,位于河南腹地的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1937年6月,广东第一兵工厂也制造此枪。中正式步枪又名民24步枪,全长1.11米,口径7.92毫米,枪重4.08千克,刺刀长575.5毫米,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由于该枪比德式M1924式枪管短了0.138米,加上制作工艺等问题,实际有效射程600至800米。

巩县兵工厂一年生产中正式步枪约4万多支,可是两年后全面抗战爆发,工厂只能南迁湖南怀化,后来一部分产能迁到重庆,其他厂家如内迁的金陵兵工厂后来也生产中正式步枪。

八年抗战期间,各厂家生产了约五十多万支中正式步枪,再加上各地生产的二十多万支老式汉阳造,制式步枪产量不过八十万支左右。这些枪对于始终保持三百万以上正规部队的军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战争中枪支弹药的消耗非常巨大,这么少的产量,使本身就缺枪少弹、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武器供给更加入不敷出。而与此相比起来,中正式步枪的原型M1924式步枪仅仅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就生产了七百五十四万余支。

当时德国兵工厂不光只产步枪,还兼顾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的生产,而中国厂家只能生产步枪、机枪和少量轻型火炮。其中的原因除了我国长期贫穷落后,致使工业基础薄弱以外,还和日军战时的封锁有关。从战争开始,日军就出动海空力量,尽全力封锁中国海上和陆上外援通道。同时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一再搬迁,这也严重影响了生产量。

造枪的铬钢、钨钢等材料直到1939年我国才能少量生产,大部分还要依靠进口,一旦遭受封锁,势必造成原材料断绝,而原料不足,就意味着生产的停顿。

可以说当时广大兵工厂人员,能够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产几十万支枪已经实属不易,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抗战期间各个厂家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不尽相同,除了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改名的第二十一厂质量还不错以外,其他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质量差别很大,有些枪简直就是粗制滥造。

抗战期间,经常有国军士兵抱怨中正式步枪射程不行,在实战中有效射程也就只有400至500米,与日军对抗很吃亏。实际上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已经尽了力,在原材料供应及其困难,日军疯狂轰炸等不利情况下,生产的一部分中正式质量能达到德军K98的程度,还有一些最多相当于老套筒的水平。

尽管各厂家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有差别,但是,作为我国当时最新型的步枪,很多国军士兵还是以扛上一把中正式为荣。

0 阅读:5

迎波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