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敦讨伐司马家,堂弟王导为何要率兵抵抗?

敏敏聊汽车 2023-12-05 12:07:55

322年,司马睿兵败,王敦攻取石头城。接着,王敦把司马睿这位皇帝晾在一边,跑去王导府上,对着堂弟大骂:“你不听我的话,这次差点全族性命不保。”

317年,匈奴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不久将其杀害。此时,王导等门阀在江南拥戴司马睿称帝,王敦不乐意,他看不起司马睿。

王敦想另立他人,王导据理力争,司马睿才得以当皇帝。

第一次王敦之乱,王导人在金陵,每天带着几十号族人去向司马睿“请罪”。刘隗、刁协等亲信建议司马睿屠戮王氏,坚定平叛决心。

司马睿很清醒,王敦叛乱,此时正在猛攻石头城,晋军处境不利。杀了王导,自己必死无疑,便拒绝刘、刁的建议。

王敦两次叛乱,堂弟王导都在金陵,还被授予大都督,兼领扬州刺史,率兵抵抗王敦。

尤其是第二次王敦之乱,王导是极力反对。王敦还在路上,王导就带着族人在金陵给堂兄发丧,支持晋明帝司马绍,坚决平定叛乱。

那么,同样是琅琊王氏,还是堂兄弟,为何王导要率兵抵抗王敦呢?支持王敦,王家取代司马家,建立江山不好吗?

其实,王敦、王导都是为了维护琅琊王氏的利益,只是方法不一样罢了。王导看来,家族的利益,门阀的利益,比朝廷利益更大。

挂着大都督头衔,领扬州刺史,王导成为抗衡王敦的重要力量,虽然他们兄弟没有直接战斗,但影响非常大。

王敦为何叛乱?无非就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教训河拆桥的司马睿,让他回到“皇帝与门阀共治天下”的轨道上来。

司马睿作为晋室“疏宗”,要兵没兵,要威望没威望。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门阀士族为了平衡与保持利益需要,选出一个“招牌”罢了。

门阀士族,王敦、王导为代表的南迁北方士族占据核心地位。王导主持政务,在门阀之间周旋;王敦在外带兵,兄弟内外呼应。

司马睿当了皇帝,不想继续做招牌,便采取加上君权措施。例如,安插亲信刘隗、刁协、戴渊在关键岗位。以及释放奴仆,增加朝廷赋税,扩充朝廷兵马等,都动了门阀的奶酪。

王敦不服,门阀士族也怨气冲天,方才引起叛乱。如此,王敦第一次叛乱时,门阀都选择当吃瓜群众,看着司马睿被暴打。

门阀冷落司马睿,他们不认为王敦是叛乱,反而希望他能成功“清君侧”,将东晋拉回到他们理想中的状态。

王敦进展顺利,司马睿招架不住。此时,王导并没有抛弃皇上,而是带着族人去请罪,连续去了十几天,一直跪在门外。

那么,王导是担心被司马睿诛灭九族吗?非也,司马睿没有这个胆量,要是他杀了金陵城内的王氏族人,估计司马家族会覆灭,王敦不会放过他。

司马睿不但没杀王导,还主动召见他:“辅佐太子这件事,以后还得靠你呢?”接着,让王导挂着大都督头衔,带兵去作战。

王导知道司马睿不敢杀他,却必须要请罪,堵住其他门阀的嘴巴。王敦“清君侧”,难免有人会非议,借此机会攻击王家,而王导则让他们无话可说。

再则,王导也向王敦释放信息:“王氏宗族都在金陵,你悠着点,不要太过分。司马睿要是鱼死网破,或者其他人借此机会发难,我们也倒霉。”

王导很清醒,门阀支持王敦打司马睿,却不希望取而代之,或者册立新皇帝,重新进行洗牌。一旦王敦过了头,门阀势必反击。

王导带兵,无疑向大家表明:“我们王家是清君侧,不是取代司马家,这也是你们乐意看到的。”

王导此举,避免了门阀士族集中反对琅琊王氏的可能,并确保自己地位稳定。事实的确如此,王敦首次叛乱后,司马睿妥协了,王家稳如泰山。

教训了司马睿,重新调整人事安排,王敦回到武昌,连司马睿都懒得见一面。司马睿又羞又怒,却无可奈何,年底病逝。

司马睿病逝,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敦瞧不起他,第二次发动叛乱,王导则在金陵给他发丧,带兵征战。

这一次,王导目的还是着眼于保护琅琊王氏的利益,维护朝廷权威只是其次。

王敦这次叛乱,与第一次不同,不但门阀强烈反对,晋明帝还拉着郗鉴、苏峻、祖约等流民帅参战,陶侃、温峤也坚定支持朝廷。

第一次叛乱,王敦是“清君侧”,门阀都希望他教训司马睿,收拾刘隗、刁协,为他们出口恶气。这次,王敦想取代司马家,则万万不可。

正常“禅让”,取代前朝,需要有足够的战功或者政绩,要么是几代人的努力。前者代表是曹操,后者是司马家。

王敦可否行呢?非也,琅琊王氏立足江南不过十几年,王敦战功有限,若非因为王氏门第高贵,也轮不到他说话。

王导是聪明人,王敦当皇帝,无异于痴人说梦,压根就不现实。此时,王氏族人手握重兵,却未必能跟全体门阀抗衡。

称帝的条件不成熟,非要强行登基,结果是灾难性的。如此,王导、王彬、王舒等人都不支持王敦,也没参与叛乱。

王导这么做,好处很多。首先,王敦叛乱,是他个人的事情,跟我们琅琊王氏没有任何关系。王敦起兵,我王导为他“发丧”,并带兵出征,早就势不两立。

其次,王敦即便战败,王导、王舒、王彬依然手握大权、重兵,实力强悍。如此,晋明帝或者其他门阀想借此机会打击琅琊王氏,或者株连族人,就得掂量一下。

古代叛乱,皇帝都是诛杀九族,以儆效尤,震慑其他跃跃欲试之人。王导这么做,保存了琅琊王氏的力量,晋明帝不敢对他们怎样,只能收拾王敦一脉罢了。

王敦第二次叛乱,中途病逝,兄长王含、儿子王应带兵,不成气候。除了沈充,王敦麾下大将寥寥无几,很快就被郗鉴、温峤搞定。

晋明帝赢了,他守住了江山。琅琊王氏也一样没事,王导还是丞相,王彬、王舒、王胡之等人在外带兵,镇守一方。

琅琊王氏实力依然雄厚,即便王敦没了,家族受影响并不大。因为,无论是晋明帝,还是其他门阀,都没把握彻底将其打垮,缺乏底气。

王敦两次起兵,堂弟王导都是带兵出征,他们都是为了家族利益。王导成功了,堂兄中途病逝,各路勤王军云集金陵,支持晋明帝,但王家受影响不大。

0 阅读:3
敏敏聊汽车

敏敏聊汽车

专注汽车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