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年,距第一次元嘉北伐20年,宋文帝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之后,迎来“元嘉之治”,这是南朝最为安定、平稳时期,人民安居乐业。
北魏情况则是,拓跋焘强化君权,与门阀士族矛盾尖锐,在“国史案”中诛杀崔、郭、柳等大家族,许多豪强对北魏颇有怨言。
宋文帝是个有追求的帝王,当年父亲宋武帝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自己岂能不继承祖先的事业。
第一次元嘉北伐,5万宋军一败涂地,但北魏也没有继续南下。此时,双方都没能力灭掉对手,拓跋焘一度要求联姻。
20年前失败,如今是该找回面子了。为此,宋文帝决定征调全国兵马,进行大规模北伐,收复河南,但群臣极力反对。
宋文帝北伐,与70多年前的苻坚南征一样,朝廷大臣都不同意,认为胜算不大,还容易遭受灾难,但皇帝不听。
苻坚南征,大臣一片反对声,只有慕容垂、姚苌等想趁乱复国的旧贵族极力鼓吹,还拿出晋武帝灭吴国的例子来论证南征的正确。
南朝宋,也有一位“慕容垂”,他并非想趁乱复国,而是投其所好,妄自尊大的王玄谟。
王玄谟一通分析,宋文帝大喜:“听王玄谟这么一说,我就有种封狼居胥的感觉。”
皇帝有想法,部分佞臣又鼓吹。如此,宋文帝除了想封狼居胥,建立霍去病一样的战功,还想泰山封禅,跟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一样名垂千古。
北伐还没开始,宋文帝已经规划好未来的美好生活,想着光复河南之后的事情。这一点,与苻坚当年南征,提前给孝武帝、谢安、谢玄俢筑房子,何其相似。
力排众议,宋文帝定下北伐方案:
东路主帅萧斌,前锋王玄谟、沈庆之、申坦率万余艘战船进入黄河,进攻滑台。武陵王刘骏率主力跟进,兵力约15万,是主攻方向。
中路,臧质是主帅,王方回、刘康祖、梁坦率步骑10余万,攻打许昌、洛阳,南平王刘铄率所部跟进。
西路,刘诞是主帅,柳元景、刘秀之追随,兵力10余万,目标是弘农、潼关、长安。
三路大军,统一由江夏王刘义恭节制,坐镇彭城指挥。
此外,宋文帝下令征调全国壮丁,三抽一或者五抽二,作为北伐宋军的后备队。如此,宋军能投入作战的兵马,应该有一百多万。
为了保障粮草、物资供应,宋文帝还向富户进行征税、摊牌。举国之力,就为了这次北伐中原,封狼居胥。
可以说,为了北伐中原,宋文帝把国力压了上去,争取一战定乾坤。
三路兵马北上,起初也是势如破竹,却互不统属,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此次北伐,东路是绝对主力,精兵悍将云集,却表现不佳,因为前锋大将王玄谟不是一般的差劲。
王玄谟攻打滑台,这是整个战役的重点,也是决定北伐胜败的关键。但是,王玄谟三次拒绝沈庆之意见,自食其果。
滑台城内粮草众多,沈庆之建议火攻,然后奋力攻城,必能破城而入。王玄谟拒绝了,他想搜刮城内物资,不愿意火攻。
拓跋焘亲自南征,率主力杀到滑台,沈庆之建议强攻城池,先破城再抵御魏军。但是,王玄谟害怕伤亡惨重,再次拒绝。
鲜卑骑兵即将抵达战场,沈庆之等人再次建议王玄谟:“利用战车护卫,构筑方阵,抵挡鲜卑骑兵进攻,掩护步兵作战。”
王玄谟依然拒绝,也许他是这么认为:宋军数十万兵马,拓跋焘即便来了,也不敢轻易发起进攻,当吃瓜群众而已。
拓跋焘派2千兵马突袭,撕破宋军防线,进入滑台与守军配合,告知皇帝御驾亲征,并上台高喊。
旋即,拓跋焘率主力突破黄河防线,并派遣骑兵抄袭宋军后路,截击宋军补给线的同时,阻止王玄谟逃走。
鲜卑骑兵战马嘶吼,粮草断绝,王玄谟慌了,他不顾士兵安全,率先逃离战场。
拓跋焘乘势进攻,鲜卑骑兵两侧包抄,箭如雨下,并挥刀砍杀。宋军乱成一团,仅斩首就超过一万,死伤过半。
王玄谟一路溃逃,拓跋焘一路追击,萧斌本想杀了王玄谟,沈庆之阻止方才作罢。
东路溃败,西路才开始北伐,柳元景依靠豪强支持,前锋抵达长安郊外。但是,这对大局没啥用,宋文帝下令撤兵。
主帅能力太低,撤退成了大溃败,拓跋焘则乘势进攻,同时劫掠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等,宋军一溃千里。
拓跋焘绕过坚固城池,专门俘虏民众,让他们打头阵,一直杀到江北瓜洲。此时,拓跋焘拆毁民房,俢筑战船,扬言攻克建康,俘虏宋文帝。
京师戒严,宋文帝让全部男丁上城墙驻守,壮大声势。同时,急忙下令各地勤王,固守长江防线,阻止拓跋焘渡江攻打都城。
拓跋焘雄视江南,鲜卑骑兵蹂躏江北,宋文帝自食其果。但是,拓跋焘没有拿下诸如彭城等江北城池,且劫掠过多,后路不稳,也没能力渡江。
炎热夏季,疾病肆虐,鲜卑兵受不了,后勤补给线又被臧质、柳元景袭扰。如此,拓跋焘下令撤兵,班师回朝,江南得以避免一场浩劫。
第二次元嘉北伐,宋文帝举国之力出征,为何以失败告终呢?封狼居胥,泰山封禅,对宋文帝而言,就这么难吗?
从北魏、南朝宋的国力对比来看,双方应该是势均力敌,半斤八两。宋文帝北伐,全国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富户也要捐款,可知南朝宋并未具有绝对优势。
北魏在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经营下,占有陕西、山西、河北,财税充足,内部统治也比较稳定。如此,拓跋焘征调数十万大军,也不是难事。
国力旗鼓相当,南朝宋即便打不赢,也不至于以惨败收场。北伐失败,主力撤退,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但南朝宋做不到。
战败上溃败,主要是双方军事实力差距太大,南朝宋与北魏不在一个档次。
士兵方面,南朝宋的步兵、水师有优势,却谈不上碾压。北魏骑兵,无疑是碾压宋军。
430年,第一次元嘉北伐后,宋军就没有经过大规模战斗的考验。20年,将士们早已习惯了安稳的日子。
北魏则不一样,长期与柔然厮杀,拓跋焘13次御驾亲征,将士都是身经百战,且从没遭遇失败。
如此,北魏士兵的战斗力、战斗意志、战斗素质,都不是宋军能比得上。
更关键的是,拓跋焘是少有的能打仗帝王,单纯看军事实力,李世民都未必能搞得定他。
16岁不到,刚登基就御驾亲征,与柔然主力展开搏杀的拓跋焘,岂能是宋文帝可比。
此时,南朝宋没有一人能击败拓跋焘,更别说从他手里夺取河南了。
宋文帝不自量力,冒险北伐,自然会被拓跋焘暴打一顿。此时,宋文帝想到了檀道济:“如果檀道济还活着,岂能到这种地步。”
436年,宋文帝处死檀道济及其8个儿子。檀道济死前,叹息:“汝自毁万里长城”。
那么,檀道济活着,能打赢拓跋焘吗?答案是否定,但檀道济不会败得很惨,他懂得保存实力,拓跋焘想饮马长江,也不容易。
南朝帝王,能跟拓跋焘一决雄雌的,只有宋武帝刘裕。422年,刘裕病逝,享年六十。424年,拓跋焘继位,不到16岁,他们没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