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陆修静整编的南天师道
所谓的南天师道,是相对于北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而言的。后世学者指出,在南朝刘宋时期,陆修静对经籍和斋仪进行了统一、规范和编订,使得南方天师道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陆修静(407—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人(今浙江吴兴)。据传,弃家入云梦山修道,曾历游名山,南至衡湘、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庐山东南瀑布岩下“起观,名曰简寂。处所幽深,构造壮异”。元嘉年间(424—52年)末卖药建康(今南京),应宋文帝刘义隆之召,入内宫讲理说法,不舍昼夜。宋明帝即位后,屡诏固请,初辞疾不赴,后于泰始三年(467年),再赴建康。明帝躬亲问道,礼遇甚厚,于北郊天印山(即方山)筑崇虚观以居之。陆修静居观十年,史称:大敝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元徽五年(477年)殁,谥曰简寂先生。
陆修静曾被茅山上清派尊为第七代宗师,但他撰述《道门科略》,与天师道渊源密切;曾著录《三皇文》,熟悉葛洪之学。《太上洞玄灵宝大纲抄》又称其考订灵宝经真伪,撰写灵宝斋仪,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因此,学贯“三洞”是陆修静的“南天师道”的特色。
首先是编制道教经籍目录:《三洞经书目录》。自东晋中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广泛传播,并创作了众多经书。陆修静在云游期间,遍访各地,对这些经书进行了真伪鉴别。据史料记载,他著录了包括道教经书、药方、符图等在内的共计1228卷文献,并将经书分为洞真、洞玄和洞神三大类。这种分类方式,奠定了后世道教经书编目和收藏的基础。陆修静的整理工作使得南天师道所用经书的界限变得清晰,并有效阻止了伪经对道教的进一步影响。
其次,整理和编纂了道教斋醮仪式。陆修静对斋仪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强调它是约束教徒“身口心”的重要手段。并且编撰了“斋谢戒罚之仪,三策(金策、玉篆、黄篆)、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时九时,品目虽繁,仪矩则一",据称“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整理规范的南天师道仪式,举止得体,进退有序,庄严的月斋,规范严谨,弘扬法音,启迪众生,使得求道者得以聆听,来访者得以见证,其恢弘壮丽,难以尽述。
陆修静致力于南天师道的复兴,力图重建其组织架构。在其著作《陆先生道门科略》中,他提出了完善三会日制度、整顿道教徒名册以及优化道官晋升体系等系列主张。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提议难以付诸实践,但是他指出当时“明科正教,废不复宣;法典旧章,于是沦坠。元纲既弛,则万目乱溃”的根源,这确实触及了问题的核心。由于制度的松弛和组织的崩溃,导致道门的混乱现象随处可见。
陆修静对道教进行的改革与充实,历史上被称为南天师道。实际上,它并非一个拥有统一组织结构的道教派别。原因在于,陆修静生活的时代,江南地区已经存在具有明确传承关系的上清派和灵宝派等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