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内修,茅山的上清派
“上清派”是东晋时期创立的道教教派,最初在江南地区流传。自陶弘景时期起,上清派主要在茅山地区活跃,因此也被称为“茅山宗”。
上清派以《上清众经》作为其核心经典。根据《真诰叙录》记载,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南岳女祭酒魏华存与诸位仙真降临句容许宅,授予杨羲《上清众经》共31卷,以及诸多真人的传记和修行杂事等。杨羲用隶书将这些经文书写下来,并传给许谧和许翔父子。许氏父子随后抄录并修行这些经文。到了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对这些经文进行了改写和增广,使得上清经法得以广泛流传于世。
现存于《道藏》中,以“上清”命名的经籍共有132种,这些经籍大多由上清派的教徒们代代相传并加以发展。一些海外学者认为,早期上清派的文献融合了方士的神秘科学以及南方的狂士传统,并且融入了汉魏时期赋和乐府所承载的文学特色。因此,早期上清派在道法和经典方面与天师道存在显著差异。它不拘泥于符策、斋醮与外丹术,亦不推崇房中术,而是以《黄庭经》作为内修理论的核心,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行手段,辅以诵经、修功德等实践。从晋末至六朝时期,道教正处于自我发展与改革的阶段,因此上清派在这一过程中也展现出融合的倾向,吸纳了其他流派的元素融入上清派的文献。当然,上清派也为后来的道教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清派称《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索灵大有妙经》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认为修道人在得道后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太清天”更高,故自称为上清家。
上清派的开山祖师魏华存,被尊称为魏夫人。她出生于任城,是司徒魏舒的女儿。据传,魏夫人诞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251年),享年八十三岁。在24岁那年,她嫁给了刘文,并育有两子。太康九年(288年),她有幸得到清虚真人王子登的指导,传授道经,并在天台大霍山的洞台中悟道。此后,她游历了句曲、金坛、华阳等地。道教中流传着《黄庭经》是由魏夫人所著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