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龙门派创立背后的故事揭晓

翊祥国学研修 2025-04-01 12:56:54

隐修龙门—全真龙门派的创立

全真“龙门派”是由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所创立,其名源于丘处机在陇州龙门山的七年隐修经历。丘处机(1148—1227年),出生于登州栖霞,十九岁出家,二十岁成为王重阳的弟子。他后来因成功招降山东的杨安儿义军,并应诏前往西域大雪山,受到元太祖的特别礼遇和恩宠。在燕京,他建立了“平等”、“长春”、“灵宝”等八大会,并居住在燕京长春观,掌管了全国的道教事务,声名远播。

丘处机在世时便广纳弟子,以七十一岁高龄应诏前往西域,随行的弟子包括尹志平、李志常等十余人。丘处机去世后,其弟子尹志平继承了他的教职。尹志平(1169-1251年),山东莱州(今掖县)人,曾在丘处机主持长春宫期间居住于德兴龙阳观,并被赐予“清和子”的称号。丘处机逝世后,尹志平返回长春宫,并在宫东建立了下院——白云观,建造了“处顺堂”(今白云观丘祖殿),用以安放邱真人的遗骸。

自丘处机至李志常逝世,全真龙门派“玄风大振”。其特色在于转变了王重阳不入仕途、自甘放逐草野的根本宗旨,转而积极迎合“人主一时之好尚”,为朝廷效力。因此,全真道获得了朝野权贵的广泛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掌玄教者“居京师,住持皇家香火,徒众千百,崇墉华栋,连亘街衢,通显士大夫,泊豪家富室,庆吊问遗,水流而不尽,天下州郡黄冠羽士之流,岁时参请堂百者,踵相接而未尝绝也。道宫虽名为闲静清高之地,而实与一繁剧大官府无异焉”(《真常观记》)。

全真道的一些上层道士也都“冠之以宝冠,荐之以玉珪,被之以锦服,皆前嗣教者所亡”(《长春宫碑铭》)。大规模兴建宫观,广泛设立丛林,导致一些道士采取了破坏佛像、侵占寺庙等行为,并刊印了《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等文献,这引起了佛教徒的强烈不满。因此,围绕《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佛教与道教之间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激烈辩论,最终全真道派未能获胜。

随着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丧失,龙门派开始由盛转衰。李志常的弟子张志敬,宋德方的弟子祁志诚,以及被命令削发为僧的樊志应、申志贞、李志全等人,重新回归隐士生活,恢复了全真教的初衷。王恽《真常观记》说到全真龙门樊志应,称“士之慕高远欲脱世网者,舍是将安往乎?尝究其说,不过绝利欲而笃劳苦,推有余而贵不争,要归清净无为而已。如重玄子(即樊)扶翊道纪,综核玄务,公材吏用,蔼然见于脱颖游刃之外,其妙固翩翩而独征,托遗响于高风者矣”。

在清代康熙年间,全真龙门派迎来了复兴的契机,这主要归功于白云观的方丈王常月获得了康熙皇帝的支持以及他恰当的治教策略。王常月(1522—1680年),别号昆阳子,出生于山西长治。据史料记载,他在河南王屋山和湖北九宫山两次与龙门派第六代祖师赵复阳相遇,并接受了“天仙”大戒。

在1656年,134岁的王常月被任命为白云观的方丈。顺治帝赐予他国师的尊称,而康熙帝也成为了他的弟子。利用朝廷给予的有限支持,王常月颁布度牒,吸引了超过一千名弟子。他不畏长途跋涉,前往江苏茅山、浙江金盖山以及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教,使得龙门派的影响力遍布四海。一些原本属于正一派的名山也逐渐转变为全真龙门派的道场。王常月致力于普度众生,传播道教教义,并在白云观主持了二十余年。在他的领导下,宫观得以扩建,道门得到整肃,清规戒律被严格执行,观内常住道士人数多达二三百人,白云观因此成为了全真龙门派中的第一丛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