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事:昆明最早的西医院是哪家?

地产看 2024-06-03 02:03:41

老昆明地处边陲,旧时以“瘴疠之乡”闻名,历史上多次瘟疫流行,死亡惨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滇西实施细菌战引起的“麻脚瘟”沿滇缅公路传入昆明,造成巨大的灾难。20世纪初,西医走进昆明,开办医院,逐渐被昆明人接受。虽有“中、西医之争”,更有“中、西医之合”,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清末“官医”和官医局

“官医”相对于“民医”而言,清光绪五年(1879年),昆明设立官医局,地点在城内翊灵寺(旧址在今华山南路),内设官医一人,称为“委员”,替人诊病,无论贫富,都免费开方,却不给药,另设医士两人,负责引种牛痘等。每天11时到16时接诊,其余时间出诊,则照常收费。

早年和官医局同时设立的,还有一个检疫所,经费由民间捐输。检疫所又附设一个掩埋会,收敛城内外街头地尾的饿死者,算是做善事。

官医局为病人开出的方子,多半是一些好人吃不病、病人吃不好的汤剂,医术并不高,反正不收费,以此乱打发人。这样,到官医局看病的人也不多。勉强维持了近20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个官医局就被“裁撤”了。

官医局外也有官医,多设在一些福利机构之中:华山西路口有一个养疾院,专门为外来人治病,设内外科医生各一人;拓东路有个残老院,收容孤寡老人,设堂医一人;钱局街有个敬节堂,专门收容无人照顾的孀妇,设公医一人;武成路有个育婴堂,收容遗弃的婴儿,设有种牛痘的儿科医生一人。此外,昆明县监狱也设有狱医一人,仵作(法医)二人,也算官医。

清代昆明药店有的不开处方,只卖药材;有的又开处方,又卖药材;有的还自制丸药。清末更出现了只开处方不卖药的“官医局”,有救济和慈善的性质,也有点儿医院的意思,但这个“官医”治病效果太差,后来被裁撤。

“瘴疠之乡”的瘟疫之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昆明几次流行鼠疫,据说死亡人数竟占当时人口的一半之多。当时不知此病为鼠疫,只说是“痒子病”(淋巴结肿大),更不知道流行病因,无奈之余,只好在劝业场交叉路口挖一条大沟,在沟内烧起大火,希望借此阻断瘟病传播。

据民国《昆明市志》记载,当时传染病多为赤痢、白喉症、猩红热等。从1921年夏天到1922年春季,昆明又流行白喉症、猩红热,“死亡者达三四万人,为从来未有之大疫”。据当时昆明的医生称,瘟疫传染之烈,昆明几乎无家可免。此疫流行,一时轰动全国。

193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昆明大流行,患者达8000余人。那时还没有磺胺类药品,只好从南京空运脑膜炎血清救急,并每天排放患者脑脊液进行治疗,最后仍死亡1000多人。到1938年,据不完全统计,昆明还有431人发病,死207人,病亡率高达48%。

图 | 早年老昆明的乞丐,既有逃荒者,也有“逃瘟”者

狗饭田麻风病院

麻风是老昆明的一大传染病,古已有之,却长期无药可治。最早的办法是将病人甚至病人全家火烧或者活埋,借此断绝传染。

据民国《昆明市志》所记,1919年,昆明麻风病院在金马寺狗饭田建成,“凡患麻风症者,概送入调治,并使与市民远隔,以防传染。常购大枫子丸令服之”。这所麻风病院其实只是个收容所,说是医院,其实只有几间破烂的房屋,住着几十个病情严重的麻风患者,既无医无药,也无医护管理人员,只有一个院长每月去发一点口粮。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有医生得到捐助,买了治麻风病的针药,又自制苍耳草煎剂等,每周去治疗一次。经费用完后,治疗就停止了。后来教会到麻风院送过药,每星期一次。

老昆明产婆

老昆明妇女生孩子多靠民间产婆,流弊不少。按民国《昆明市志》的说法,产婆“率多不学无术,且种恶习,贻害甚巨”,妇女分娩犹如过鬼门关。

早在1914年,主管昆明市政事务的省会警察厅就对昆明民间产婆进行调查注册,并在刚刚成立的警察医院里开办产婆学校,对产婆进行集训,学习新法接生,降低了分娩时的母婴死亡率。

但是,据昆明市政公所经调查,直到1923年,昆明产婆中以新法接生者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仍沿用旧法接生。市政公所对产婆实行注册登记,规定要审查合格并持有证书才能接生,否则予以取缔,结果合格的产婆仅有35人。

1931年,当时的市政府在市立医院(原警察医院)开办临时助产讲习所,集中培训市内产婆,同时在市立医院筹办助产学校,共有54个初中以上学历的女学生入学。

昆明最早的西医学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法国领事馆在昆明开办了“大法施医院”,对社会开放接诊,后来改名法国医院,这是昆明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医院开设在逼死坡头(今华山西路),这里原来是清末临元镇台的驻昆行馆,俗称临元镇公馆,即今天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所在地。

法国医院开办时仅有医师和护士六七人,设有门诊。由于当时中法战争结束不久(与法军对阵的中国军队主力之一就是滇军),“昆明教案”刚刚发生,法军在昆明胡作非为,开枪伤人,强占圆通寺等。昆明人仇恨未解,加上对西医的不信任,一般昆明市民到此看病的不多,求医者多半是教徒及其家属等。

为吸引患者,法国医院实行免费门诊,后来看病的人多起来,又开始收费。到民国初期,法国医院医护人员增加到10多人,“诊病分为两等:一等每次取费一元,二等每次取费一角,官员士兵一律送诊,贫苦者亦不取费”(民国《昆明市志》)。

滇越铁路通车后,大法医院同时作为铁路医院,病人增加不少,院址渐显狭小。1912年,法国人又在巡津街建甘美医院(今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址),大法医院作为门诊部,继续接诊病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法国人又在华山西路的三棵树巷设立“大法施医院附属学校”,招收中国学生学医,这又是昆明最早的西医学校,主要为法国人在昆明兴办的医院培养一般医务人员。

大法施医院附属学校招生46人,学制5年,学费全免,其中有昆明学生15人。法国医院越南籍护士也入校学习。学校开有病理学、药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卫生学等,由于条件限制,学人体解剖用的是狗或猪的内脏。学校每天授课3小时,其余时间在医院打杂当助手,也算是学习。中国籍学生一般只分派在外诊疗室,越南人则分在内诊疗室,可见当时中国人之地位。

图 | 百年前的甘美医院大楼

国人在昆明自办的第一个西医院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云贵总督锡良训练新军,伤病员不少,于是建立云南陆军医院,这是中国人在昆明创办的第一个西医院,地址在昆明南城外东寺街西寺塔旁的公房里。

云南陆军医院主要服务新军官兵,进行火器战伤救护。医院的首任院长是广东人陈子华,他也由此成为昆明的第一个中国西医医师。据民国《昆明市志》记载,民国初期陆军医院有医师、药剂师及助手共30多人,还附设将校休养所和废兵院。

为培养西医人才,1920年4月在昆明开办了云南陆军军医学校。这又是中国人在昆明兴办的第一个西医学校,起初设在江南会馆,又迁到云津市场防疫医院,后来附设在陆军医院内。

最早的中西医之争和中西医结合

昆明人世世代代靠中医治病,20世纪初西医随着法国人进入昆明,老昆明人仇恨西方列强的侵略,拿着手术刀的西医医师更成为不少人心中邪恶的象征,多不愿去法国医院就医。

后来,留学日本或北洋归来的中国西医医生陆续在昆明开业,由于一般昆明人对西医都不太信任,加上西医诊费、药费、住院费都比中医贵,找西医看病的人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西医要发展,就要和中医竞争,也容易产生冲突。如有的西医人士说中医治病不科学,没有仪器,没有客观指标。一些中医人士则认为中医有数千年历史,有丰富的理论,有望、闻、问、切和处方的临床实际经验,疗效远在治标不治本的西医之上。

传说昆明一位中医以针灸著名,号称“万病一针”,一个外国西医不服,上门让中医“无病生病”。不料一针扎下,西医便发热冷战,再扎一针,则若无其事。外国西医想学针灸,昆明中医答道:“非童子之身,不能学针灸。”——可见当时中、西医之对立。

而在清末,中医内部也有内耗,寒凉、温热两派成见较深,相互菲薄,几至积怨成仇。由于得到当时云贵总督锡良的支持,西医仍然在昆明扎下了根,逐渐成长起来。

据民国《昆明市志》记载,民国初期昆明登记在册的药店有115家,其中西药店仅占十分之一,中药店占十分之九。此后西医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趋势。1920年,教会在金碧路南侧的奏功桥旁购买土地,开办了“惠滇医院”(今昆明市儿童医院址)。主事的院长和主任西医师都是英国人,还聘来了一个中医师坐诊,也算是“中西医结合”吧。

法国医院附属医学校的首批学员李继昌出身世代中医,入学前就有一定中医根底,毕业后自己开办诊所,以中西医结合诊治患者,疗效不错。1912年,在昆明南城埂脚盐道街鹤丽镇公馆(今百货大楼西侧)开办的能仁医院广告称:“中国古医法,失传久矣!西人于内、外科,精研考究列为专门,吾华则瞠乎其后。本馆有鉴于此,特集合在外洋医学毕业数人,创设能仁医馆。用欧西最新法以治外科,用中国旧法以治内症。”可见当时昆明医界风气。

1913年8月,昆明不少中西医医生吁请当局创办中西医联合医院,他们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而创建公立中西医联合医院,旨在“强种保民”,中西医生同堂共事,并创设西医研究所,学习西医诊治方法——如此开放,堪称医界有识之士。

虽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但一些昆明药店还是推出“中、西医并举”服务,请来长衫布鞋的中医师和西装革履的西医师同坐一堂、为人诊病,分别取药。不少患者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诊病求西医、调理求中医,左右逢源,方便不少。

(文图资料见《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0 阅读:0

地产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