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深夜,陕北保安窑洞里的煤油灯突然被敲响。周恩来披着旧棉袄推开门,只见通讯员举着电报的手在寒风里发抖:"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被扣在临潼!"
三天后,西安火车站飘着细雪。周恩来裹着灰布棉袍走下火车,站台上持枪的东北军士兵突然举枪对准他。"
这是南京派来的说客?"领头的军官厉声喝问。
周恩来却笑着拍拍对方肩头:"小兄弟,枪口该对着日本人呐。"
一句话让士兵们面面相觑——他们发现这个"南京特使"的棉袍袖口竟打着补丁。
张学良公馆的壁炉烧得通红,周恩来却感觉不到暖意。面前的少帅焦躁地踱步:"蒋某杀了我们多少同胞?现在放他回去,无异纵虎归山!"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周恩来忽然起身推开窗户,寒风卷着雪片扑进来。
"汉卿,你闻闻这风里的火药味。"他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国民党中央军旗帜,"南京二十万大军压境,日本军舰正在渤海湾游弋,此刻中国就像这窗台上的积雪——"他突然抓起案头茶杯,将温水泼向积雪,冰层瞬间裂开细纹:"再内斗下去,山河破碎就在眼前。"
张学良猛地转身,怀表链子撞在桌角叮当作响。周恩来掏出怀表放在桌上,表面玻璃早已碎裂:"这是长征时湘江战役留下的,当时我发誓要让它走到新中国诞生那天。"两块表针在寂静中咔嗒走动,张学良盯着裂痕累累的表盘,突然红了眼眶。
第三天清晨,宋美龄乘专机抵达西安。当她走进会议室时,周恩来正在给卫兵递热粥:"小兄弟站岗冷吧?这是陕北老乡送的小米。"卫兵捧着粗瓷碗不知所措,宋美龄的貂皮大衣上落满雪珠,这一幕让她怔在门口。
谈判桌上硝烟再起。宋美龄翻开文件冷笑:"听说周先生擅长演讲?"周恩来却推过一碟糕点:"夫人尝尝,这是西安老字号的桂花糕。当年我在南开读书,总想着革命成功后要让老百姓都吃上这样的点心。"他忽然指着窗外街边蜷缩的乞丐:"您听听,他们在喊什么?"
寒风送来零星的呼喊,混着"抗日救国"的口号。宋美龄捏着糕点的手指微微发抖,周恩来轻声道:"蒋先生总说攘外必先安内,可您看这风雪中的百姓——他们等不起了。"
第五日深夜,杨虎城部下突然持枪闯入:"少帅!有军官要冲进华清池毙了老蒋!"张学良的茶杯"咣当"砸在地上,周恩来抓起大衣就往外冲。零下十五度的雪地里,他拦住杀气腾腾的士兵,突然解开棉袍:"要杀蒋先生,先冲我这身血肉过去!"
士兵们愣住了,他们看见这个共产党代表的内衫布满补丁,却像堵墙似的挡在枪口前。"你们都是东北的汉子吧?"周恩来声音沙哑,"想想松花江畔的父老,今天这一枪打出去,明天日本人的刺刀就会扎进他们的胸膛!"
雪片落在他斑白的鬓角上,有个士兵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凌晨三点,张学良红着眼睛推开周恩来房门:"我们同意放人。"
12月25日圣诞节,西安城门缓缓打开时,周恩来站在城楼上目送蒋介石的飞机升空。杨虎城狠狠捶着城墙:"周先生,我们白忙一场!"周恩来却望着天际线微笑:"杨将军听见了吗?"远处传来报童的呼喊,当天的《西北文化日报》头版印着鲜红标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十年后,被软禁的张学良在台湾翻开回忆录,看到周恩来病逝的消息时,用钢笔在扉页重重写下:"他教会我把怀表调成历史的时间。"窗外的太平洋波涛汹涌,表盘上的时针永远停驻在1936年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