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离开这五年,中国市场变了天,新势力挑战星巴克才开始

虎啸商业评论 2022-04-12 16:51:01

4月4日,快70岁的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三度回归,紧急救火,老人家一定想不到,短短五年时间,中国咖啡市场竟然“变天”了。

资本疯狂“续杯”,搅动咖啡市场

2017年4月,当舒尔茨走出办公室,第二次卸任星巴克CEO的时候,这家零售巨头已经摆脱危机重回巅峰,在最倚重的中国市场也继续保持老大地位。跟在后面的第二梯队,是漫咖啡、太平洋咖啡、上岛咖啡、咖啡陪你、雕刻时光、Costa等一帮兄弟。

那时候的用户都是商务精英、小资青年和咖啡爱好者们,他们在“第三空间”里谈生意,玩自拍,带着一份悠闲的格调。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

谁也想不到,半年后,一家租车公司在总部大堂开了家名叫“瑞幸”的咖啡店。转年,风投女王徐新在上海弄堂里发现了“Manner”。从此,中国咖啡市场风云突变。

开头的故事跌宕起伏,狂烧几十亿后,瑞幸创造了18个月上市神话,又经历了财务造假、退市、内讧等事件,迅速跌入低谷,演出了一场乌龙闹剧。

但中国的咖啡市场再也回不去了,被瑞幸带起来的节奏,不可能慢得下来。拿到今日资本的投资,立志做精品咖啡馆的Manner,也启动了疯狂开店的模式;2019年Tims刚进入中国市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急速扩张的步伐;一批新式咖啡连锁品牌更是快马加鞭,咖啡从业者普遍感觉节奏跟不上。

甚至在整个餐饮业哀鸿一片,新茶饮“退烧”的2021年,咖啡市场也是一枝独秀,继续“续杯”模式:蜜雪冰城急速扩张“幸运咖”,便利蜂全国布局“不眠海”,瑞幸也恢复了元气,转亏为盈,门店数一举超过了星巴克。

资本在这一年向咖啡行业狂撒50亿,M Stand和NOWWA都在2021年完成了两轮融资,Manner更是“现象级”地在短短6个月内融资4次,字节跳动、美团龙珠、淡马锡投资、H Capital等大佬纷纷争抢份额,把Manner单店估值做到了3倍于星巴克。

舶来品咖啡的扩张势头甚至盖过了本土奶茶,一边是茶颜悦色连续大规模关店,另一边是Blue Bottle Coffee在全球咖啡馆最卷的上海开业,引发排队6小时哄抢,让人感慨2021年现制饮品赛道的“冰火两重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喜茶刚拿到融资,就跑去投资Seesaw咖啡了。

进入2022年,Seesaw、Tims中国、%Arabica继续拿融资到手软,甚至连中国邮政、“狗不理”这样毫不搭界的企业,也开始跨界卖咖啡了。积累五年的势能彻底释放,中国咖啡市场真的爆发了,迎来了新浪潮。

如果说此前沉寂已久的咖啡市场,就像一杯波澜不惊的美式,那么资本的入局,相当于加了浓密的奶泡,搅动、拉花,让金黄色的泡沫看起来无比诱人……喝一口下去,味道也确实不一样了。

咖啡新势力,不只是性价比

和新茶饮在2016年的燃爆相似,这一波咖啡新浪潮背后,也是资本的助推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两者共同促成了行业演变。

那么,新式连锁品牌和咖啡品类消费升级,具体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的呢?

首先,高性价比带动了咖啡消费习惯的养成,让现磨咖啡这件事,从小资生活方式变成了大众日常饮品。

还是要感谢瑞幸,把“烧钱补贴”模式带进市场,定位10-25元的平价咖啡加速了消费升级的过程,培养了大量爱喝现磨咖啡的新用户。本来咖啡就是年轻人喜欢的饮品,现在便宜量又足,味道也比速溶好多了,这一杯,谁又不爱呢?另外,刚被茶饮市场教育过的用户,对咖啡消费的接受度也更高。

其次是咖啡消费场景和心理的变化。以前人们在星巴克、漫咖啡等“第三空间”,追求的是空间舒适感,需要有格调氛围的装修,点上一个“中杯”,坐下来慢慢品;而新式咖啡连锁品牌则以“档口式”为主,装修简约,选址更灵活,重点放在出杯速度和品控上,靠外卖和自提走量。商务精英和白领眼里的fashion,也从泡咖啡馆变成了手拿一杯现磨赶路。

在消费心理上,除了高性价比,人们还追求饮品在健康、新鲜、有趣、颜值、环保等方面的附加精神属性,这些正是新式咖啡连锁的拿手好戏。

第三,咖啡馆和用户的互动模式变了。比如星巴克从来不做广告,在最好的位置开店就是广告。而新式咖啡连锁除了开店,并不排斥广告,同时充分参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新玩法,建立粉丝私域流量,与其他品牌联名,扩展猫咖、露营咖、咖啡快闪等“咖啡+”运营新模式,抓住年轻人的情感诉求,营销节奏更快,与用户的互动粘性更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及口味的变化。

店面虽然小了,但新式连锁对咖啡机、咖啡豆却是不惜成本,包括咖啡粉配比上也加大用量,保证品质能比肩星巴克、Costa等传统连锁品牌。同时,在创新层面又远超独立精品咖啡馆,口味不再局限于巧克力、香草、燕麦,迭代速度大大加快,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

以瑞幸为例,2021年共推出113款现制饮品,每周至少有两款上新,其中“生椰拿铁”更成为爆品奇迹,4月12号上新,到6月就做到了生椰系列单月销量超1000万杯的纪录。

来看看现在咖啡产品的名字:桂花龙井冰拿铁、海盐芝士茉莉鸳鸯、热恋蜜瓜厚乳拿铁、杏桃花蜂蜜拿铁……不强调咖啡豆的产地和风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融合更多新鲜的味道元素。新式咖啡给人们带来的口感更直接,也更多元化。

相对来说,星巴克等传统品牌的口味升级就慢很多。

星巴克还能“一路向前”吗?

说回星巴克,舒尔茨曾把2008年二次回归的故事写成《一路向前》,讲述自己如何带领星巴克挽回颓势,重建公司价值。如今三度回归,面对咖啡新势力的围剿,要复刻当年的力挽狂澜,真的是过于艰难了。

眼下的中国市场,咖啡新品牌个个虎视眈眈,资本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多开店,无异于和星巴克正面刚。

如果还是当年的决策和措施,比如停业再培训,建立品牌的人文精神与使命,采用独特的咖啡机重塑品质,改造咖啡馆软硬件环境,肯定没办法带领星巴克走出这一轮困境。说到底它们还是基于“第三空间”的定位,目标是营造“放松的氛围、交易的空间、心情的转换”,然而星巴克定义的“咖啡生活”,并不贴近新一代咖啡用户的需求和归属感,年轻人可能还觉得不够酷。

咖啡新势力崛起这些年,星巴克的应对相当迟缓,唯二的两次出圈,还是靠“猫爪杯”和“氛围组”。其实舒尔茨不妨想想,怎么能放下星巴克的骄傲身段,多和年轻人拉近距离,或许才是真正“向前”的方向。

或许对于星巴克来说,能推出“专星送”和“咖快”这样的应对措施已经算不容易了。要知道2018年才在北京和上海开通的“专星送”(与饿了么、盒马合作),竟然是星巴克全球首个外卖服务,后续在美国推广的时候,还反向吸取了中国市场取得的“冷/热饮防溢盖”、“防篡改包装封条”、“专职骑手”等经验。2019年推出的“咖快”,同样被星巴克视为重要的数字化策略,同样是中国市场先试先行。

只不过,对于喝惯了瑞幸、喜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些“数字能力和基础设施”,“独特而便捷的方式”,显得太过平常。所谓的“在线点,到店取”,不就是手机点单么?“专星送”要收9元外送费?隔壁才6元,还天天放券……

而在星巴克的官方新闻稿里,“咖快”的定位仍然是服务于“进一步提升‘第三空间’体验,加深客户联系”,也就是说,星巴克的数字化也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数字变革,那么就注定了没办法打赢咖啡新势力,因为那些新品牌本来就是网络化的、数字原生的。更何况,数字化解决不了用户对性价比和口味的需求升级。

至于这一波咖啡新浪潮的终局,可以参考下新茶饮市场,无非是剩下几家巨头继续厮杀,但可以肯定的是,星巴克在中国找不到对手的现象,再也不会回来了。

0 阅读:5

虎啸商业评论

简介:研究过去,思考未来,试图发现商业社会正在移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