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面纱一揭即开:玄奥《道德经》秒变“甚易知”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12 00:58:09

阅读提示:我将用“5+N”篇文章来系统讲解我对《道德经》的研究成果,帮助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走进《道德经》的殿堂。估计有人一读到这句话立刻就起反驳攻击之心:你帮助个锤子,你就认为你自己搞懂了?你连入门都没有,离老子真义十万八千里,说这话真是自不量力、狂妄自大、浅薄之极……

首先我可以自信地告诉:我不能说我全部搞懂了,但如果你是个思维正常的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跟着我所讲解的思路,深入地学习、揣摩、实践,假以时日,我保证你肯定也会认为自己把《道德经》搞懂了。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讲解的,没有关系,我的文章你不用看,你可以跟随任何一个人的思路去学习、揣摩、实践,但结果如何我不敢保证。我所讲解的内容,欢迎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质疑和反驳,我特别讨厌那些根本没有读我作品的人,或者连《道德经》的皮毛都没有接触的人,乱发议论——你不想读可以,我没有邀请你来读,也没有逼迫你来读,但你没有读就武断质疑和反驳就很令人讨厌。你是不觉得你就说了一句话,我就不知道你几斤几两?

※※※※※※

好了,书归正传。这“5+N”就是5篇对重要章节的分析+多篇围绕《道德经》的理论研究文章,通过这些文章,能全面理解和掌握《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和实践用途。“5+N”的第一篇文章已经发表,反响十分良好,无数学习者从中受益。

今天分享的是“5”中的第2篇,分析《道德经》最难理解的章节之一第14章:

《道德经》

我承认,这一章文字的字面意思确实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先不从字面意义上进行分析。我们就从《道德经》主题脉络和章节定位来进行分析,先知道这一章是讲什么的,知道了这一章的主题和定位,再来分析这一章的文字,然后再从认知逻辑和实践意义上进行反复揣摩,从而尽可能地掌握和接近老子的“本义”。

一、简单回顾《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和文字脉络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过,《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就是讲“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的——

宇宙自然的运行之道(道①),是可以被人类认知和遵循的(道②),而人类遵循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之道却并非恒定(道③);

宇宙自然的因果关系(名④)是可以被人类认知表达为一定的认知逻辑(名⑤),而人类根据自然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的认知逻辑也并非恒定(名⑥)。

按照这个主题脉络,《道德经》的《道经》和《德经》分野十分清楚:第1章至39章,是讲“道可道,非常道”的,是《道经》部分;第41章至第81章,是讲“名可名,非常名”的,是《德经》部分。

《道德经》主题脉络示意图

二、第1章至第39章《道经》部分的章节定位

有了以上《道德经》的总主题和总脉络,我们把《道经》部分拿出来单独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第14章、第21章和第25章,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像我这样对《道德经》有总体把握的学习者,就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三章其实是在讲同一个问题。当然,如果你还没有总体的把握,你是看不出来这层关系的。这就是我强烈建议你跟随着我学习的原因。当然,我再一次说明,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这一套,请远离,我没有求着你、逼着你来看我的文章。

《道经》部分章节脉络示意图

三、从《道德经》总脉络到《道经》的分脉络,来分析14、21、25章的主题定位

从以上两个脉络示意图,来定位14、21章和25章的主题思想,我直接说结果,请读者朋友按照我说的结果来对文字进行分析:

因为:整个《道德经》的主题脉络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为:前半部分《道经》的主题脉络是“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道经》的前半部分的主题脉络是“道可道”。

所以:

第14章讲的是“道①可道②”的“道①”;

第21章讲的是“道①可道②”的“道②”;

第25章讲的是“道可道,非常道”总论。

四、道①:宇宙自然的运行之道

通过以上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知道,第14章讲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个“道”,即:宇宙自然的运行之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知主体从主观出发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人类对所有万物认知的出发点,混然一体的信息总成,人类的所有认知对象……有的人认为是“总规律”,不能说不对,但是不准确。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讲到这里,我们要请出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苏轼他老人家。东坡先生有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借用这首来理解对道①的认识——在这首诗中,庐山就相当于道①。我们去看庐山的时候,有的人看到岭,有的人看到峰,有的人看到树,有的人看到草……有没有人能看到整个庐山?没有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人看到整体的庐山,永远都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人类对于认知对象道①也是这样,整个人类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道①是什么样子。比照苏轼的诗,我们也仿写一首《题道诗》:

眼耳口鼻难感知,

原来惚恍又无物。

不识道①真面目,

只缘身在道①中。

我们就用这首仿写的诗诗来理解第14章的文字。我们不用精确地翻译,因为你翻译得再精确也没有用,不代表你能看见、听见、摸见道①。

我们能看见山,能看见水,能看见日月星辰,能听到风声雨声,对万物有感知触觉……但我们却不知道道①是什么样子,就是因为我们身处在道①之中。所以,道①对人类来说,永远都是个谜,永远都是我们人类这个盲人所摸的大象。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大象一样的宇宙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事事、无动于衷、束手无策。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摸,而且摸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的、无穷无尽的“非常道③”,利用这些道③,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以,本章前半部分描写的正是道①。道①对于人类这个认知主体来说,我们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是道①又是可道的,能可道出很多非常道③。我们人类能利用的就是“非常道”。所以“执古之道”的道是道③。第一个道①你如何去“执古之道”?所以“一道到底”者可以休矣!同时,那些喜欢言之凿凿地运用“道如何如何”这种句式的解读者也可以休矣。因为这一章老子明确地告诉你道①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你如何知道“道如何如何”,比如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养了万物、道是万物的庇护、按照道的标准……所以,这些表述就是杜撰、就是臆想。

《道德经》研究者互相批评是免不了的,大家可以看看我是怎样批评和反驳的,是不是有理有据,一剑封喉?我也希望有人能对我的观点一剑封喉,我如果知道我错了,我会立即纠正我的错误,绝对不会扛一辈子,误人害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感兴趣,请关注并转发,后续的文章将更精彩。

0 阅读:6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