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我们古人也有“法定”春游日!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3 00:54:55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被严寒阻挡在室内一冬的人们谁不想出去沐浴一下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现在人们一到春天喜欢结伴出去春游,古人是不是也春游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春游的盛况并不亚于我们,他们甚至还有固定的春游节日——三月三。

三月三游春活动起源于周朝,当时叫“上巳日”,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天,人们到水边祭祀祖先,并且用香熏的草药进行沐浴,以示除去一冬的秽气。《宋书》引《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诗经·溱洧》描写的也是三月上巳这天人们在河边进行祭祀活动时发生的男女青年相爱的故事: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诗,可有意思了:

溱水洧水长又长,

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

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

男说我已去一趟。

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

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

相互戏谑喜洋洋,

赠朵芍药毋相忘。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问弟子志向时,曾皙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以归。”说明到春秋时代到河边春游沐浴以除不祥的风俗已很流行。

到汉朝更是把这种活动固定为一种礼仪活动,《后汉书·礼仪志》写道:“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结于东流之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因为上巳日以干支纪时的方法确定,每年的日期不定,过起来很不方便,魏晋以后,就逐渐固定为三月三日,其中的祭祀仪式也慢慢地省略、淡化,而变成了纯粹的游玩活动。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的就是一次文人雅士在三月三日赏春游玩的情形。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王羲之等四十二人游于会稽郡山阴县之兰亭,他们借着曲折宛转的流水,把酒杯放在水上,漂到谁的面前,谁就拿起来饮干,叫做“曲水流觞”,同时每个人都要吟诗抒怀。这次活动共成诗37首,《兰亭集序》就是为这些诗作的序。可惜这些诗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由于这次文人雅士的聚会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流传,三月三日更成了官民的游乐之日。

晋朝张华的《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梁朝沈约的《三月三日率尔成章》,陈朝江总的《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唐朝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描写了三月三日游春盛况。

杜甫《丽人行》描写杨贵妃的几个姊妹在三月三日春游的情景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三月三日在洛水边“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的酬唱,宋代苏轼《和王胜之》诗也说:“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从中都可品味出三月三日的盛况,形成了兴趣盎然的春游文化。

“三月三”这个节日今天仍流行于我国黎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那里。大部分地区虽然已不再过这个节日里了,但春游活动其实已经贯穿于整个春天。看来这个节日不是淡化了,而是过得时间长了,似乎不像个节日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知识分享: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