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诗中的大乾坤:读懂了足可以受用终生!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6 00:14:42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妇孺皆知的七言绝句。我们小时候都学习过这首诗,估计大多数人都能张口就诵,而且也都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以池塘为喻,将读书比作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的清澈和活跃。

但是,如果只读出这首诗中关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就有点太小瞧这首诗的“价值”了!下面,我试着从更深的一层含义上,来揭示这首诗蕴含的另一层更深刻的哲理。

半为方塘一鉴开

上图,就是《观书有感》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写真图: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先把以前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比喻和寓意放下,重新换一套比喻: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我们的心灵就像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将万物映照到我们的思想里。

②天光云影共徘徊:外界的万物就如同天光云影一般,变幻无常,但我们心灵总能够分毫不差地映照到它的样子,如如而来,然而又来去不留,唯有我们的心如如不动。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心为什么能做到逼真、准确、适时地映照万物,而又如如而来、来去不留、如如不动?因为我们的心是清澈的、流动的、灵动的!我们的心为什么清澈、流动、灵动?因为我们的心是活的,不是死的!

讲到这里,估计大部分读者已经明白其中的“禅意”,所以再多说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废话了。但我还要啰嗦几句,分析交代一下其中的认知原理,以免有的朋友往歪处想:

①一个优秀的认知者,是用心灵对外界万物的真实反馈,这就是“反者道之动”。我们心灵中(半亩方塘内)的映像是“有”,是“阳”,“有”是“虚”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空相”;而“方塘”外的世界却是真实不虚,是“实”的,但却是“无”,是“阴”(阴阳是针对认知主体为视角来界定的,参阅)。这个认知原理,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

②一个优秀的认知者,如何保持心灵(即半亩方塘)的“清如许”,根本大法就是引入“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是什么?是知识,是经验,是实践,也包括失败和教训,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所以,修行并不是与世隔绝。半亩方塘不但要清如许,还要明静如镜。如果一阵微风就能吹皱一池春水——心灵经不过诱惑,稍有风吹草动就心乱如麻——那么这面“镜子”就会变成哈哈镜,你心中的“有”将啥也不是!

特别提醒:喜欢不友好评论的人士请参阅

0 阅读:1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