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为什么不赞成争取贺龙参加南昌起义?更反对他出任总指挥?

阆苑历史 2025-01-24 20:58:47

南昌起义,贺龙出任起义军总指挥,率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南下潮汕的途中,贺龙在革命低潮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听党指挥,返回湘西老家又领导了桑植起义,创建了红二军团。

领导两次重要起义,将红二军团发展为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贺龙创建人民军队的功绩彪炳史册,1955年被授予元帅,贺老总当之无愧。

然而,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张国焘的坚决反对,贺龙差点与起义失之交臂,后来又差点没当上起义总指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张国焘为何总是反对贺龙呢?

1896年,贺龙出生于湖南桑植一个武术世家,从小习武,练得一副好身体。

少年时代的贺龙愤世嫉俗,好打抱不平,因敢于同地方黑恶势力抗争而闻名乡里。1914年,贺龙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队伍逐渐壮大,贺龙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贺龙始终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支持打倒反动军阀及正义的北伐战争。

在1927年北伐战争中,贺龙屡建奇功,受到沿途老百姓的拥护,部队迅速扩充到2万余人。

虽然贺龙北伐有功,但蒋介石却瞧不起他,老蒋认为贺龙是土匪出身。于是对贺龙进行各种打压,给了贺部一个独立15师的番号。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网络上很多文章说蒋介石曾试图用500万大洋收买贺龙,说得有鼻子有眼。其实这都是没影儿的事,事实上,蒋介石一直不喜欢贺龙,对贺龙打压倒是真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主政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也不喜欢贺龙,但迫于军事及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将贺龙所部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隶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要命的是,张发奎从一开始就把贺龙及其第20军当作异己,打仗命贺龙冲锋在前,背地里下绊子,造贺龙的谣,克扣第20军军饷,到南昌起义前夕,贺龙的第20军跑得只剩下不足1万人。

相较于国民党的鄙夷打压,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对贺龙的拉拢。北伐战争时,周恩来安排共产党员周逸群到贺龙所部出任政治部主任。

在周逸群的影响下,本已倾向于共产主义的贺龙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信念。

汪精卫七一五分共后,革命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央政治局于7月18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在会上,恽代英、李立三、谭平山、周恩来等人主张集合自己掌握的革命军,说服张发奎率领第二方面军一起南下广东,获得苏联援助后完成北伐。

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受中央委派赶赴九江,欲说服张发奎一起行动。但到了九江后,却发现张发奎已经全面倒向了汪精卫。张发奎拉拢不成,谭平山等人在九江召开了临时会议,谭平山力主举行武装起义。

但当时共产党真正掌的部队只有叶挺的第11军24师,第4军25师的两个团,加起来才1万多人,兵力严重不足。

好在叶挺也主张起义,并保证能拉来蔡廷锴的第10师,建议争取贺龙的第20军,这样一来,起义军就能达到2万多人,叶挺还建议将起义地点改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南昌。

谭平山觉得可行,他让李立三将起义计划电告中央,自己亲自到第20军军部做贺龙的工作。

早已心向中共的贺龙当即表示服从中共中央的决定,这让谭平山甚是欣慰。

谁知中共中央收到电报后,临时负责的张国焘竟勃然大怒,直呼谭平山乱弹琴!恽代英、周恩来等人不解,忙询问原因。

原来张国焘对贺龙一直抱有成见。张国焘家境优渥,自身又是大知识分子。而贺龙没有什么文化,给张国焘的印象就是一介莽夫。

贺龙留有两撇胡须,身材高大魁梧,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面宣传,更加深了张国焘对贺龙的厌恶。张认为贺龙身上“土匪习气重”,参加革命就是投机取巧,为此他曾多次拒绝了贺龙的入党申请。

听到谭平山拉拢贺龙起义,张国焘气得吹胡子瞪眼,他对周恩来等人说:贺龙不是共产党员,他不可能真心革命,他只是受到张发奎的打压,为自己寻找出路而已,这样的政治投机分子绝对不容许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好在张国焘那时只是中央的临时负责人,没有太大实权,而恽代英、周恩来等人则坚决支持联合贺龙共举大事,最后大家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并正式作出了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决定。

7月25日,周恩来带着中央的指示来到九江,成立了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恽代英、李立三、澎湃为委员。前敌委员会任命贺龙为起义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并将起义时间定于8月1日。

但南昌起义真的是一波三折!7月30日,张国焘赶到南昌,并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要求推迟或取消起义计划。

面对共产国际的指示,谭平山、李立三等人反应激烈,对着张国焘一阵“炮轰”,连一向温文儒雅的周恩来也罕见地发了火。在群情激愤之下,张国焘只得同意按原定计划举行起义,却坚决反对贺龙担任起义总指挥。

张国焘认为,同意贺龙参加起义已经是错误的决定,再让他担任总指挥,等于是把起义军的命运交到了危险投机分子的手中。

但此时贺龙早就已经开始履行总指挥的职责,正按计划做着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这时撤销他的总指挥职务,无异于给贺龙的革命热情泼了一盆冰水,反而可能对起义造成危害。

周恩来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耐心讲解给张国焘,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和委员也反对临阵易帅。张国焘拗不过大家,最后只得气鼓鼓地勉强同意了。

1927年8月1日,两万多起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虽然后来起义军南下遭遇失利,但贺龙元帅并没有像张国焘认为的那般危险,而是在革命逆境中宣誓加入了党组织,并终身信守誓言,成为了共和国的功臣。

反观一直怀疑贺龙不真心革命的张国焘,自己却最终丧失革命信仰,成了人神共愤的大叛徒。

1 阅读:332
阆苑历史

阆苑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