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精讲: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内湿,燥邪,火邪讲解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5-19 12:00:43

记住穴位确实需要一些技巧,但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首先,我们可以采用框架记忆的方法。穴位可以分为十二经穴和经外奇穴,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框架来进行记忆。框架记忆就是将穴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组织,以便记忆。我们可以将穴位分成十三个部分,其中十二个部分对应十二条经脉,还有一个部分对应经外奇穴。先记住每条经脉上的穴位数量和经脉走向,再顺着经脉记忆经穴,将每条经脉上的穴位串成一条线,这样就容易记住了。就像背书一样,多读多背多复习。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湿邪的病因病机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

小王坐下后,认真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对着谢老师说:“老师,我今天想请教一下中医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谢老师点点头,感叹道:“好好,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湿邪的病因病机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暑至白露这个季节,湿气最盛。”

他细心地向小王解释道:“从大暑至白露,是阳热渐降,雨湿最盛的季节,为湿气主令。湿气与脾脏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太阴湿土当令的季节。湿气源于水而生于土,四时皆可存在。”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发生。如果伤于外湿,湿邪因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邪侵袭。”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

小王专心致志地听着,时不时地记录下重要的内容。谢老师的讲解清晰易懂,使他受益匪浅。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谢老师继续说道:“首先,湿性重浊。湿邪为病多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如湿邪外侵肌表,致清阳失宣,营卫不和,多见头痛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等症;湿邪留滞,致阳气被湿邪阻遏,失其温煦濡养之能,可见足附浮肿,肢体重滞,皮肤麻木,关节疼痛等症。湿邪致病可出现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流水等。”

“其次,湿性粘腻停滞。湿邪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比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最后,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邪留滞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燥邪干涩易耗伤津液

谢老师又说道:“从秋分至立冬,是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干燥而清凉的季节,为燥气主令。燥气与肺脏系统密切相关,又称为阳明燥金当令季节。”

小王拿起笔,记录下谢老师的话语,然后问道:“老师,请问燥邪为病有哪些外燥内燥之分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外燥是指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常由肺卫开始。外燥又分温燥和凉燥。秋天有夏季火热的余气,所以我们多见温燥;而秋天也有接近冬季的寒气,所以有时也会见到凉燥。内燥则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导致机体阴津亏损。”

小王点点头,继续记录:“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燥邪干涩,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阴津亏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症状。而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使其失去津润,导致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受影响,出现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

小王专注地听着,不时地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

“另外,燥气太盛还可能导致肝木受邪,”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因为金能制木,所以出现两胁痛、少腹痛、目赤、眦痛等症状。”

火热属于阳盛所生

小王又问道:“谢老师,我还想请教一下中医火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我对这个概念还不太理解,希望您能指导我。”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很好,小王,火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你要认真听哦。”

谢老师接着解释道:“春分至立夏,是火气主令的时节,火热属于阳盛所生,但它也有内外之分。外感的火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等;而内生的火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等。”

小王聚精会神地记录着,然后追问:“谢老师,您刚才提到‘阳盛太过,成为亢烈之火而耗散人体正气时则为病邪(称“壮火”)。’那壮火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解释道:“壮火是指阳气过于亢盛,消耗了人体的正气。火热之邪燔灼焚焰,开腾上炎,伤人的表现通常有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当火邪耗散了人体的正气,可能导致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问题。”

小王点点头,满脸认真的神情:“谢老师,我明白了。还有一点,我听说火热也会耗伤阴津,导致口渴、咽干、舌燥、便秘溺赤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老师笑着赞许地看着小王:“很好,你记得很仔细。对的,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导致阴津耗伤,从而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便秘溺赤等症状。”

小王笔记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多,他对中医的火邪理论充满了兴趣。“谢老师,火热还会引发其他症状吗?”他继续询问。

谢老师点头说:“是的,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耗散阴液,使筋脉失养,从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这称为‘热极生风’。火热之邪还容易灼伤脉动络,迫血妄行,导致多种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崩漏等。同时,火热也可能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充满好奇地问:“谢老师,那火气太盛会对其他脏腑有影响吗?”

谢老师点头笑道:“对的,火邪太盛会刑金伤肺。当火热侵袭肺脏时,会出现喘咳,烦热,咳血,衄血等症状。”

疫疠和疫气

小王专心地记录着,然后问:“谢老师,我听说中医里有一种很重的急性病叫疫疠,这又是什么?”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疫疠是由感受疫疠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它们通常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致病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产生疫疠,就不得不要认识一下疫气。”

“疫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谢老师的声音沉稳而明了,“疫气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小王不禁心生警觉,他明白了这种传染性的强大,也深感人们在面对疫气时的脆弱。

“因此,有无疫气接触史是诊断疫疠病的重要依据。”谢老师强调道,“当处在疫气流行的地域时,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发病。”

小王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警觉之情,他意识到了疫气带来的威胁是多么真实和普遍。

“疫气发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谢老师的语气严肃,“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必须时刻警惕,不可大意。”

“疫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暴戾。”谢老师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这种邪气的深刻了解,“因此,其伤人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的特点。”

小王不禁感到背脊发凉,对于疫气的恶劣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病状。”谢老师继续说道,“《温疫论》中有记载,某些疫病‘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足见疫气致病的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在中医文献中,疫疠还被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瘟疫’等。疫疠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口鼻侵入、食物、皮肤接触、蚊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这些途径都会使人体感染疫疠邪气,病情相似,但传播方式不尽相同。”

“谢老师,不好意思,我想再请教疫疠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小王说着。

谢老师微微一笑,说,:“疫疠证,在临床上,它的表现包括起病急骤,来势猛烈,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壮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绛,脉洪数,甚则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

小王专心记录着,他明白这是珍贵的中医知识。

“疫疠致病,急骤、猛烈,热毒内斥,则见热势高,伴有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绛,脉洪数等。同时还易传变内陷,导致动风、动血、闭窍,出现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症状。疫疠的致病特点:一是传染性强,一旦流行,疫区内无论男女老幼,触之皆病;二是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传变迅速;三是传播途径多从口鼻而入,既有空气传播,也有接触传染。四是疫疠的形成和流行需要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气候暴逆,洪水泛滥,战乱频频,生活贫困,环境卫生极差等。五是疫疠致病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将这些知识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此外,辨证要点在于以以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症状相似为其辨证要点。” 谢老师总结道。

附《八纲辩证相兼和转化彩表》

0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