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精讲:中成药合集,风性善行,疼痛多寒,暑易伤津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5-19 12:00:46

分类

中成药

功能

辛温解表剂

桂枝合剂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表实感冒颗粒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辛凉解表剂

银翘解毒丸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双黄连口服液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羚羊感冒胶囊

清热解表

桑菊感冒片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连花清瘟胶囊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解表胜湿剂

九味羌活丸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荆防颗粒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午时茶颗粒

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祛暑解表剂

藿香正气水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保济丸

解表祛湿和中

扶正解表剂

参苏丸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祛暑除湿剂

六一散

清暑利湿

甘露消毒丸

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祛暑避秽剂

紫金锭

辟瘟解毒消肿止痛

祛暑和中剂

六合定中丸

祛暑除湿和中消食

十滴水

健胃祛暑

清暑益气剂

清暑益气丸

祛暑利湿补气生津

解表清里剂

葛根芩连丸

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双清口服液

疏透表邪清热解毒

解表攻里剂

防风通圣丸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寒下剂

通便宁片

宽中理气泻下通便

当归龙荟丸

泻火通便

九制大黄丸

泻下导滞

润下剂

通便灵胶囊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仁胶囊

润肠通便

枣仁安神液

养血安神

解郁安神剂

解郁安神颗粒

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清火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清心养血镇静安神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颗粒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调和肝脾剂

逍遥丸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加味逍遥丸

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理气疏肝剂

四逆散

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左金丸

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气滞胃痛颗粒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苏颗粒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柴胡舒肝丸

疏肝理气消胀止痛

理气和中剂

木香顺气丸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越鞠丸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活血化瘀剂

复方丹参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丹七片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塞通颗粒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消栓通络胶囊

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逐瘀通脉胶囊

破血逐淤通经活络

活血行气剂

血府逐瘀口服液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速效救心丸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心可舒胶囊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冠心苏合滴丸

理气宽胸止痛

元胡止痛片

理气活血止痛

九气拈痛丸

理气活血止痛

益气活血剂

麝香保心丸

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消栓胶囊

补气活血通络

通心络胶囊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诺迪康胶囊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益气养阴活血剂

稳心颗粒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益心舒胶囊

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参松养心胶囊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活血化瘀息风剂

人参再造丸

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华佗再造丸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

抗栓再造丸

活血化瘀舒经通终

杏苏止咳颗粒

宣肺散寒止咳祛痰

清肺止咳剂

清肺抑火丸

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蛇胆川贝散

清肺,止咳,化痰

橘红丸

清肺,化痰,止咳

急支糖浆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强力枇杷露

清热化痰敛肺止咳

川贝止咳露

止嗽祛痰

润肺止咳剂

养阴清肺膏

养阴润肺清肺利咽

二母宁嗽丸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蜜炼川贝枇杷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发表化饮平喘剂

小青龙胶囊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桂龙咳喘宁胶囊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泄热平喘剂

止嗽定喘口服液

辛凉宜泄清肺平喘

化痰平喘剂

降气定喘丸

降气定喘祛痰止咳

蠲哮片

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

益气补肺剂

人参保肺丸

益气补肺,止嗽定喘

纳气平喘剂

苏子降气丸

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七味都气丸

补肾纳气涩精止遗

固本咳喘片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蛤蚧定喘胶囊

滋阴清肺止咳平喘

凉开剂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局方至宝散

清热解毒开窍镇惊

万氏牛黄清心丸

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清开灵口服液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紫雪散

清热开窍止痉安神

温开剂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益气固表剂

玉屏风颗粒

益气固表止汗

固腭缩尿剂

缩泉丸

补肾缩尿

固精止遗剂

金锁固精丸

固肾涩精

四神丸

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涩肠止泻剂

固本益肠片

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补气剂

四君子丸

益气健脾

六君子丸

补脾益气燥湿化痰

香砂六君丸

益气健脾

天麻丸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

旭痹颗粒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壮腰健肾丸

壮腰健肾祛风活络

仙灵骨葆胶囊

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

解毒消肿剂

连翘败毒丸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牛黄醒消丸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如意金黄散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生肌敛疮剂

生肌玉红膏

解毒祛腐生肌

紫草膏

化腐生肌解毒止痛

拔毒生肌散

拔毒生肌

清热消痤剂

当归苦参丸

活血化瘀燥湿清热

治烧伤剂

京万红软膏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治瘰疬乳癖剂

内消瘰疬丸

化痰软坚散结

小金丸

散结消肿化瘀止痛

阳和解凝膏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

乳癖消胶囊

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

治痔肿剂

地榆槐角丸

疏风凉血泻热润燥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

治疹痒剂

消风止痒颗粒

清热除湿消风止痒

消银颗粒

清热凉血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活血行气调经剂

大黄蛰虫丸

活血破瘀通经消癥

益母草颗粒

活血调经

妇科十味片

养血舒肝调经止痛

七制香附片

舒肝理气养血调经

补虚扶正调经剂

安坤颗粒

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八珍益母丸

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女金丸

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温经活血调经剂

少腹逐瘀丸

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艾附暖宫丸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固崩止血剂

固经丸

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宫血宁胶囊

凉血止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安神除烦剂

更年安片

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坤宝丸

滋补肝肾

健脾祛湿止带剂

千金止带片

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清热祛湿止带剂

白带丸

清热除湿止带

妇炎平胶囊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

消糜栓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腐生肌

妇科千金片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花红颗粒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

保妇康栓

行气破瘀生肌止痛

化瘀生新剂

生化丸

养血祛瘀

产复康颗粒

补气养血祛瘀生新

调理通乳剂

下乳涌泉散

疏肝养血通乳

通乳颗粒

益气养血通络下乳

活血消癥剂

桂枝茯苓丸

活血化瘀消瘢

疏散风热剂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儿感清口服液

解表清热宣肺化痰

发散风寒剂

解肌宁嗽丸

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清热解毒消肿剂

小儿咽扁颗粒

清热利咽解毒止痛

小儿化毒散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清利止泻剂

小儿泻速停颗粒

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

健脾止泻剂

止泻灵颗粒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健脾康儿片

健脾养胃消食止泻

消食导滞剂

小儿化食丸

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一捻金

消食导滞祛痰通便

小儿消食片

消食化滞健脾和胃

健脾消食剂

健脾消食丸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肥儿丸

健脾消积驱虫

清宣降气化痰剂

小儿咳喘灵颗粒

宣肺清热止咳祛痰平喘

清宣止咳颗粒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鹭鸶咯丸

宣肺化痰止咳

儿童清肺丸

清肺解表化痰止嗽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清热肃肺消积止咳

益气养阴剂

龙牡壮骨颗粒

强筋壮骨和胃健脾

治急惊剂

琥珀抱龙丸

清热化痰镇静安神

牛黄抱龙丸

清热镇惊祛风化痰

清热散风明目剂

明目蒺藜丸

清执散风

风性善行而数变

小王向谢老师请教有关中医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谢老师坐在书案前,手中捧着一本古籍,他微笑着望着小王,鼓励地说:“很好,小王,你对中医的热情和努力让我非常欣慰。风邪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分为内风和外风两种,你想知道的全部都在这本书中。”

小王连忙坐定,拿出笔和纸,准备记录下谢老师的教导。

谢老师开始解释:“风邪为病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多由自然界风邪侵袭人体而得病,内风多由肝脏功能失调而发生。”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谢老师的神态,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谢老师继续讲解:“风邪有着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首先,风为百病之长。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温等。其次,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风邪侵入人体后,常先伤害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而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头面、咽喉、肌表等),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的笔下像是奔涌的江河,不停地书写着。

“风性善行而数变。”谢老师接着说道,“‘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中,凡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症状,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称‘行痹’或‘风痹’)。‘数病’,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就有发无定处、皮肤搔痒,此起彼伏的特点。此外,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骤,传变较快,如内伤病的中风,往往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谢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小王仿佛置身其中,对中医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风性主动。”谢老师指着古籍上的一段文字说,“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凡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属风的病变。如外感温热所引起的热极生风和内伤病中的肝阳化风等,都可出现上述症状。”

寒性凝滞使气血津液不畅

“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中医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小王又问道。

谢老师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很好,你的学习态度一直非常好,我很欣赏。对于寒邪致病,我们首先要明白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它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机能减退的寒证,如恶寒、腹泻等。同时,寒性凝滞,使得气血津液运动不畅,出现不通、绌急、痛等症状。”

小王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他觉得这些知识非常宝贵。

“寒性收引也是寒邪的特点之一。它会使气机收敛,牵引作痛。例如寒邪侵袭肌表,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脉紧。还有寒客经络关节,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谢老师详细解释道。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感觉自己的中医知识在谢老师这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寒气太盛还会导致心火受邪。感受寒邪,可能病及于心,产生寒热、烦燥、肢厥、心痛,甚至水肿、喘咳、盗汗等症状。”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寒性凝滞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导致的疼痛症状。” 谢老师认真地解释道,“寒邪侵袭人体,易使经脉气血凝结,导致经脉阻滞,而疼痛就是其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小王听得入神,问道:“那么,为什么寒邪会导致疼痛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道:“因为阳气的温煦推动,保证了人体气血津液的畅通运行。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去了温煦,就会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凝结阻滞不通,而疼痛就是因为这种阻滞而产生的。”

“所以,疼痛是寒邪致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 谢老师继续说道,“疼痛的特点是得温则减,遇寒则增剧,这也是寒性凝滞所致疼痛的一个特点。”

“那么,寒性凝滞所导致的疼痛症状有哪些呢?” 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寒邪侵犯部位不同,所导致的疼痛症状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寒客肌表经络,就会导致头身肢体关节疼痛;如果是寒客肝脉,可能会出现少腹或外阴部冷痛等症状。”

小王听后深有感触,他觉得中医对于疼痛的认识是如此深刻而细致,每一种症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总之,疼痛是寒气多所致,因此,治疗疼痛的关键在于驱寒祛邪。” 谢老师总结道,“只有将寒邪驱散,才能恢复阳气的温煦,从而使经脉气血畅通,达到止痛的目的。”

暑邪易受到寒湿所遏制

小王又问:“谢老师,从小满至小暑,气候炎热,暑湿交蒸,是暑气主令的季节,暑邪独见于这一时期,纯属外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呢?”

谢老师笑了笑,指着小王的笔记本说:“很好,小王,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暑为阳邪,性质炎热。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属于阳邪。因此,暑邪致病时会出现高烧、烦渴、汗出、脉洪等症状。”

小王点头记下,并继续问道:“那暑邪侵入人体后会有哪些表现呢?”

谢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暑邪侵入人体,会导致腠理开而多汗,进而耗伤津液。病人可能出现口渴喜饮,心烦溺赤,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大量汗出,气随津泄,还可能导致气虚,出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迅速记录,接着问:“那暑邪还常常伴有其他的邪气吗?”

谢老师点头解释:“是的。夏季常多雨而潮湿,由于热蒸湿动,所以暑邪常常伴有湿邪。这样的情况下,病人除了发热烦渴之外,还可能出现四肢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泻等症状。”

小王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表示明白,然后接着追问:“谢老师,我还听说过‘阴暑’,这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对小王的学习态度赞赏有加:“很好,小王,阴暑确实也是暑邪的一种表现。如果乘凉饮冷过度,暑邪易受到寒湿所遏制。这时候,病人可能出现皮肤蒸热、恶寒、头重、无汗或腹痛、泄泻等症状,这就是‘阴暑’。”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谢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因此易上扰心神,甚至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状。”

小王默默地听着,心中感受到了这种病理变化的深刻内涵。

“‘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谢老师继续道,“《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因此,临床上除了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常见气短、乏力,甚至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心中涌起一股对于暑热侵袭所带来疾病的深切关注,他明白了暑邪对人体的危害。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谢老师的声音响起,“这是中医经典所云。因此,我们在炎炎夏日,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更要警惕暑邪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增加:湿邪的病因病机

小王坐下后,认真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对着谢老师说:“老师,我还想请教一下中医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谢老师点点头,感叹道:“好好,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湿邪的病因病机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暑至白露这个季节,湿气最盛。”

他细心地向小王解释道:“从大暑至白露,是阳热渐降,雨湿最盛的季节,为湿气主令。湿气与脾脏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太阴湿土当令的季节。湿气源于水而生于土,四时皆可存在。”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发生。如果伤于外湿,湿邪因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邪侵袭。”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

小王专心致志地听着,时不时地记录下重要的内容。谢老师的讲解清晰易懂,使他受益匪浅。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谢老师继续说道:“首先,湿性重浊。湿邪为病多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如湿邪外侵肌表,致清阳失宣,营卫不和,多见头痛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等症;湿邪留滞,致阳气被湿邪阻遏,失其温煦濡养之能,可见足附浮肿,肢体重滞,皮肤麻木,关节疼痛等症。湿邪致病可出现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流水等。”

“其次,湿性粘腻停滞。湿邪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比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最后,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邪留滞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小王认真地将谢老师的话记录下来,然后谢过了他的解答。他知道这些知识对于他学习中医非常重要,他决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

1 阅读:51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